华佗与关羽
华佗为东汉末年的名医,自古迄今,一直成为高超医术、崇高医德的代表人物。而三国名将关羽,不但武艺高强,而又忠心耿耿,被人当做忠义的典范,在后期又逐渐兼任起招财进宝的财神爷而被顶礼膜拜。他俩的业绩史有记载,尤其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绘声绘色地塑造,使他们形象更加生动。其中华佗为关羽作刮骨疗毒即是故事之一。
《三国演义》中讲述了三国时的名将关羽在镇守襄阳之时,与曹仁对垒,战斗中被乱箭射中,箭尖直透左臂,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经有名医生多方诊治,始终无效。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每到阴雨天,就经常觉得骨头疼痛。一天,关羽和他的部将正在发愁。忽然,部下前来报告,说医生华佗要进见。关羽说:“快请进帐来!”华佗进来后,关羽说:“您如果能把我的左臂治好,我是感激不尽的。”华佗经过仔细的检查,说:“我正是为治您的病才来的。办法倒是有,只是怕您忍受不了疼痛。”关羽听后笑了笑说:“我是一个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军人,千军万马尚且不怕,疼痛有什么了不起!”华佗说:“那就好了。您中的箭是乌头毒箭,箭头上有毒,现在毒已入骨。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上一个铁环,把您的左臂伸进铁环中去,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关羽说:“不用什么铁环,你就给我治吧!”第二天,关羽设宴犒劳华佗。饮宴完毕,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袒胸伸出左臂。华佗抽出消过毒的尖刀,割开关羽的胳膊,骨头已变成青色。左臂割破后,血流不断,把盛血的器皿都装满了,刀刮骨头咯咯作响。而关羽却照样喝酒下棋,谈笑自若。他用刀“咔嚓咔嚓”地将骨头上的箭毒刮净,而后缝合复原,敷上药,包扎好。
近两个时辰后手术结束,关公一解几个月来痛苦,脱去夹板绷带,手臂运转自如,高兴地说:“华医生啊,我为毒箭所伤,痛苦非常,群医都束手无策,而你在这么短的时间一下子就解决了,真是神医在世妙手回春啊!”华佗回答说:“关将军过奖了,若说神,不是华某我,也不是别人,而是将军你啊!我云游天下,行医数十载,接诊过的病人何止成千上万,形形色色,施行手术的人也不在少数,可是像将军这样不惧痛苦、术间不哼一声的英勇气概为所仅见者,非凡人矣,钦佩之至也!”二人的惺惺相惜确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妙笔生花!刮骨疗毒的故事发生在“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左臂被一支毒箭射伤,“顿时青肿,不能运动”众将正在忧急之时,华佗闻讯乘小船来到关羽帐下。小说中细写华佗察验臂伤,诊断“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然后,描写了华佗的治疗过程:“取刀在手”,“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尽其毒,敷上药,以药线缝之。”这就是人们盛赞的“刮骨疗毒”之法。作者借关羽之口赞道:‘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疼痛矣。先生真神医也’,”接着,小说中又写道:“关公以金百两酬之,佗曰:‘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持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作者以寥廖数语,点出华佗“不索谢仪”的高尚医德,使华佗的形象更加鲜明,令人钦佩不已。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有记载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虚构的故事,带有夸张成分。原本是颂扬关羽有毅力,能忍耐,同时也说明了华佗外科医术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可是,从史实考核之,发现此事却是虚构的,即:华佗为关羽作刮骨疗毒纯属子虚乌有。
仔细分析,这则故事有两个值得怀疑的地方,首先,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人是否是华佗,其次,刮骨疗毒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刮骨可否可以疗毒?神医华佗确有其人,关羽中毒箭也确有其事,但正如前文所考证的,华佗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已经被曹操杀掉了,而关羽中毒箭在正史中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间发生。此间相隔近十年,二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华佗不可能帮关羽疗伤!更何况,关羽中箭之时,麻沸散已经问世,又何必让病人忍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苦呢?这只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杜撰,罗贯中使用了移花接木这样技巧,将不可能的事情将他成为可能的事情!
不但小说中编造了这样故事情节,在史料中也有记载。《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这段记述得十分全面完整,不但说箭伤,而且说皮肉伤虽已愈,而毒入骨,故阴雨天不时疼痛。所以才有刮骨疗毒的事,而且还记述了关羽饮酒作乐、手术时依然谈笑自若的大无畏气概。但是,这段记述却留下许多含糊之处。如:没有记录关羽何时何地同何人作战时受伤;也没有点明是哪一位医生给他作的手术治疗。如果是华佗,陈寿是不会忽略到这样的地步,而且在《华佗传》中陈寿作华佗颇多业绩的记述,同样也没有关于给关羽刮骨疗毒这部分。
华佗的形象,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中国中医药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然而,罗贯中塑造华佗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上述所论通过“开颅取涎”、“刮骨疗毒”两个故事,还明显地深化了关公、曹操两个人物的性格。《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代神医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历史上的大医学家华佗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关公在“刮骨疗毒”过程中的神态自若,谈笑弈棋,饮酒食肉,全无痛苦之色,正表现了这位英雄的非凡勇气。借用华佗的话说:“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曹操则是另一副模样,刚听了华佗的诊治方案,即疑心“汝要杀孤耶”,“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这充分暴露了曹操其人疑心太重和专横残暴,将曹操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