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意识的迷茫
2025年10月13日
第四阶段:意识的迷茫
“文革”期间,表现传统文化的美术片被归类于“毒草”范畴。1966年至1977年,中国美术片无论是在艺术特征方面还是在意识特点方面都止步不前。1966年仅有两部作品出产,1967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中国的动画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上级允许恢复创作状态,但之后所出品的作品基本上以描写阶级战争或者思想斗争为题材,抛弃了美术片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夸大扭曲的主流意识形态。“文革”时期的动画以歌颂政治主题为主要目的,如《长在屋里的竹笋》升华了主角秀秀热爱集体的思想;《大潮汛之夜》反映了阶级敌人斗争的思想。与之相似的作品还有《小号手》《骏马飞舞》等。
“文革”时割裂传统文化的粗暴行为让创作者在思想意识上陷入迷茫,不再轻易表达现代的理想意识。概念化的人物性格、阶级斗争的故事冲突成为主旋律,尽管这个时期的美术片也获得了一些成就,如《长在屋里的竹笋》创作了水墨剪纸的动画形式,《小号手》获得了南斯拉夫第二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但是,这个时期的美术片已经没有宏大故事观的叙述,缺少了主体的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