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王可编著.动画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孟军著.动画电影的视听语言.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3]史蒂文·卡茨著,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荧幕.井迎兆,王旭锋,游飞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4]理查德·威廉姆斯编著.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邓晓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沃尔特·斯坦奇菲尔德著.迪斯尼黄金盛典.卷1.孙倩,陈杨丹妮,王小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曹小卉,黄颖编著.现代动画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7]方建国,王培德,彭一,常虹编著.中外动画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史蒂芬·卡瓦利耶著.世界动画史.陈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冯文,孙立军编著.动画艺术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10]段佳主编.世界动画电影史.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11]吴振,王雷编著.动画运动规律.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12]万籁鸣口述.我与孙悟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13]严定宪著.美术电影动画技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4]张慧临著.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5]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16]彭玲著.动画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7]徐振东,林小入,曾奇琦编著.动漫与媒体艺术:经典动画赏析.第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8]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9]让·雷诺阿著.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0]祝普文主编.世界动画史.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21]薛锋,赵可恒,郁芳编著.动画发展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2]许婧,汪炀编著.读动画:中国动画黄金80年.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
[23]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修订第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5]吴冠英编著.动画美术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黎青.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27]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2(04).
[28]大冢英志著,“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周以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9]刘志则,张吕清著.爆款IP新风口:移动互联网下的二次元经济.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
[30]卢斌,牛兴侦,郑玉明主编.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1]东浩纪著,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褚炫初译.台北: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2014.
[32]陈仲伟著.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台北:唐山正港出版社,2004.
[33]段祥贵,麦永雄.“拟象与仿真”理论与消费文化研究——兼论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符号观.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34]劳拉·斯·蒙福德著.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林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5]苏威.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流行的原因及其网络传播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36]增田弘道著.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李希望译.北京:龙门书局,2012.
[37]吴声著.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8]秦超著.动漫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