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美术片的中国印象
2025年10月13日
2.4 美术片的中国印象
美术片的风格特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经常被拿来和中国传统文化做比较。例如法国《世界报》对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表现出的民族特色予以极高的评价;《骄傲的将军》对京剧形式的探索、《三个和尚》对中国民间谚语的改变都是中国动画对民族特征的高度提取。美术片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最好的继承对象,如1961年至1964年万氏兄弟的《大闹天宫》,该作品是融合了民俗学与童话元素的独特作品,闻名海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穿着中国传统服装,角色之间的对白声音来源于京白和朗诵,音效则采用了京剧中的锣鼓点来衬托,很好地烘托了打斗场面的气氛。在背景设计方面,创作者根据中国的皇家园林,创建了大量的仙境场面,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完美地包裹在动画美学中。
美术片创作者一直在追求表现民族特色。万籁鸣执导《铁扇公主》时的想法是:“既然美国人可以搞表现他们西方民族特色的《白雪公主》,我们当然也可以搞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铁扇公主》。”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为什么美术片会对“中国印象”抱有执着的态度呢?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动画片是从美国流传过来的一种次文化,《铁扇公主》的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依然存在美国动画的影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学习对象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尽管《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了很多奖项,但却被认为是苏联作品,中国动画出现了身份认证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