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间,梦回凤麓古城

穿越时间,梦回凤麓古城

一座城的命运,如任何生命的命运一般的具有不确定性。面对着时间的残酷侵蚀,以及时代更迭,还有一些在特定年代里的天灾人祸,以及其他种种,凤麓老城,变得不再那样完整。

对于凤麓古城而言,20世纪50年代,应该是这座城的又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到现在我们提起它时,往往是哀叹多于赞叹,在“破旧立新”的时代背景下,城楼和城墙纷纷被拆除。许多人一开始并不去关心一座城的命运,当猛然意识到要去关心一座城的命运时,一座老城已经不再是一座老城的样子。我们出现在这座老城中,真正用心去走近它,在人们的生动讲述中,在进入那些厚厚的史料中,在进入现存却依然让人惊叹的老城中,我们对于一座完整的古城不禁浮想联翩。我们只有通过穿越时间的隧道,才能回到那座既是梦幻的,又是现实的城。

面对着时间淘洗之后留下的那些建筑,面对着那些记录翔实的文字,我们找寻到了一种进入这座城的方式,同时我们也深信以想象进入一座城的可能性。我们谈到了想象,谈到了那些具有幻城意味的各种城。当我们在当下的现实中想重返真正的那座古老的城时,在有着那么几丝吊诡意味的感觉中,这座城就真正以幻城的意味存在着。那时,我们谈起的是幻城,我们谈到了许多高原幻城。作家杨杨多次提到了“幻城”,他说凤麓同样是一座高原幻城。

▲凤麓夜景

由于有一些史料和文字摆放在那里,还有着古城之内残存的东西,以及古城依然存在的一个大致的布局,让我们有了可以凭借的东西,让我们的想象不会坠入虚空的境地。我们的想象同样意识到了那些物事,是我们在提到凤麓时所无法忽略的。我们在想象着一座老城时,同样也在现实之上想象着一座新城,那个已经不断发展着,同时还在以让人惊诧的速度正在发展着的新城。我们还想象着一座山水之城,一座抚仙湖赐予灵气的城。其实无论是发展快速的新城,还是山水之城,我们都不用去想象,我们只需要出现在凤麓,这样的感觉就会变得很强烈,感受也会很深。

从建城时开始,或者还可以让时间往前,去到一个各种古生物的世界里,当面对着澄江生物群的重要成员——“云南虫”和“抚仙湖虫”,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们让我们把想象的空间无限放大,把想象的时间不断推前,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世界之上,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的城。原初是以这样极具有想象力的方式存在着,想象的因子早已在这个世界种下了种子,它们只是等待着破土而出,并繁衍出丰富多彩的另外一些现实,像繁衍出了一座可以被我们想象的城。

▼20世纪70年代站在凤山上看到的凤麓城

当一座老城现实只留给了我们部分,当一座老城在文字记录中却异常翔实之时,我们反而觉得这座城就是一座最适合想象的城。想象之城的被建,一定也经过了徐可久等人的无数次想象。他们一定无数次登上舞凤山,望着抚仙湖展开了想象,他们把想象之城不断放置在那个世界之中。想象中那种无限的力,让他们有了多次的顿悟,同样有了无数次的失落。当某天在展开风水学之上的想象时,猛然间有了豁然之感,一座想象之城开始变成现实之城。

凤麓古城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是已有449年历史的古城,它按书的形象来构建,承载这本大书的是向南飞翔的凤凰。当城与北边的舞凤山连在一起,当天然的山与苦心经营后建造的城二者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很富有诗意和书卷气的文化意象:一只从北边振翅南翔的丹凤,衔来一本奇硕的天书,在飞到澄江落脚的同时,把书端端正正地放在澄江坝子的正北端。这样的意象与联系,无疑让这座城极具想象的空间与意味,这座城在建城之初便是在天空飞翔着的。想象着徐可久以及其他的一些人,在苦思冥想一座城如何被建,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风水。风水是对于地理的一种认识与想象,风水里面同样有着古老的对于世界充满智慧的认识。站在凤山顶,远眺澄江坝子,青翠绵延的众山,波光潋滟的抚仙湖,西边的伏虎山,东边的东浦泉,最终凝成了“瑞应已澄千仞外,德辉犹带九苞来”的风水格局,也称“九苞凤城”(澄江十景之一)。于是,来到澄江坝子就会有一种“烟树万家簇似锦,此身已觉在蓬莱”的强烈感觉。

凤山是无法忽略的,不用想象,只需要在现实中注意着它的存在,其实所有人都无法绕开它。同时想象也是无法绕开的,它的命名就充满了想象的意味。凤山在澄江城的正北面,因形似一只振翅南翔的凤凰(这里面一定有着想象的那种顿觉感,想象抵达了现实),故称舞凤山,属梁王山支脉,从澄江坝子的正北面逶迤向东南,隆起在坝子北缘的正中央,以红山顶为凤头,两侧有两个梁子分别从东西两边伸展开,像凤凰的翅膀。一只想象的凤凰从想象的世界中飞了出来,静等着人们用想象抵达它的真实,抵达一只凤凰的真正意味。在中国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灵瑞贞祥的吉鸟,祥瑞之气渗入这方世界之内,这也可以是对于凤山和这座城的解释之一种。

有关这只凤凰与城之间有着一些古老而美好的传说。在许多人的讲述中,曾经的澄江府衙前是一堵大照壁,大照壁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是澄江的粮市。据说,每个街市散了之后,经常会有些许谷物撒落在地,可到第二天早上,撒在地上的谷物就一颗没有了。一开始,人们都以为是夜深人静之时有人偷偷扫了,可是连照壁砖缝和地缝中也不见一颗粮食,这又让人不禁感叹和怀疑。后来才知是夜里让凤凰啄吃了。人们知道这一缘故之后,有点粮食撒地上也就不去扫了,凤凰护佑了这方小城,应该给它点吃的。为了不让这一灵瑞的凤凰飞走,就在红山顶的正南麓,对府城北门建了万寿宫(其正殿即后来的志舟楼),怕还不保险,又在左右凤翼梁子上分别建了凤翔寺和五灵庙,以求把这一灵瑞永世万代地留在澄江坝子。这样,想象的世界中,凤凰并没有远去,而是一直在守护着这个祥瑞之地。

▲旧粮市

我们想象着金莲山麓下的旧城,在几经波折之后,似乎已经变得有些沧桑,已经无法继续承载这方世界往更好的路发展,旧城需要好好休憩一番,旧城就像一个年老的人,感觉已经到了力不从心的地步,这个年老的人被别的很多人看到了,旧城彻底成为旧城。搬迁之后开始新建的城,出现在了舞凤山前。这座城需要这样一座山。这座城自初建开始,就已经意味着这将是一座容纳着祥瑞之气的城。

一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十分规则对称的城,却

体现着建城之人在设计之时的那种智慧。那是对方正理念的一次稍微地突破,是在多年以来的建城理念上的一次革新式进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有着新鲜活力的设计者出现在了舞凤山,并在舞凤山上开始想象着一座城的诞生。设计者大胆的想象,同时他的那些大胆的理念在眼前的坝子里被实施。一座新城将诞生。城被设计成圆角正方形,周长五里三分,城墙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城墙上建有跺口181个、炮楼30座,雉堞严整。东南西北各建一门,四座城门的摆布非常独特。想象之城中,我们看到了这座城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变换,朝代更替,以及这些变换更替中的那些天灾人祸,我们的想象之城如果只是借助现实的老城,那么我们的想象之城将会与真实的那座城不一样。我们开始通过历代志书的记载,还不断凭借现在还存在着的那些古老建筑的遗迹,以及一座老城里依然能感受到的那种气象来想象一座城,以想象还原一座城,我们至少可以通过想象来还原一座城的大致轮廓。

▼传统民居

在想象之城中,这座城有损毁,也有兴建,这座城开始出现了城门、城墙。澄江城,由高高的城墙围成一个大致规整的方形。翻开史料,澄江城的四个城门出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城门所蕴含的意义也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命名背后美妙的蕴意让我们惊叹不已。东门为“拥晖”,取拥纳朝晖之意;北门为“仪凤”,寓北山凤凰护佑的吉瑞之象;西门为“揽秀”,乃揽坝子西面群山秀色入城之意;南门为“澄波”,为南临抚仙湖湖光山色、澄波滋润之意。这些命名以及命名的意义,真是值得我们慢慢咀嚼回味。澄江四城门的门匾为当时云南巡抚邹应龙所书,每字字径约一米,现在仅存东门“拥晖”门匾。想象之城中,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四个城门命名,那些或是争论,或是因名之好而击节叫好的情景不断出现。人们在建四个城门时,在安放城门之地的选择上,同样有着一些思考和讲究暗含其里。如果没有记载,如果没有被人们早就洞穿的话,很多人将不会发现这些细微处的独特。如果以县城的中轴线北正街和南横街(即今人民路)画个坐标,那我们就会发现,澄江城的四道城门除北边仪凤门居正北外,其他几道城门均偏离正向,澄波门在南面偏东,拥晖门在东面偏北,揽秀门在西面偏南。这样有意的设计,从风水角度而言,是为了藏气,古人是极为看重风水的。所谓藏气,在这里便是藏灵瑞之气,更是藏书卷之气。让我们细细打量这几条街的布局,北正街直通正北向的仪凤门,可以直纳舞凤山灵秀的山气,可是到景宁街阻断了,南正街直通正南向的澄波门,可它的北端又止于南横街(今人民路),但几条街道之间的联系,以及合理地组构在了一起。这种布局可谓是很智慧地解决了澄江城藏气纳水的问题。在古人那里,建城所讲究的风水在这里可见一斑,这样可以让舞凤山灵秀之气氤氲于各街道之中,给人一种生生不息感,也隐隐暗示着一座城以及城中生命的生生不息感。澄波门是澄江老城的主城门,出入的人、物流量最大,后来又在澄波门外建了瓮城。东背街和西背街两条直街,只分别与北边的劝学街和南边的景宁街相接,东边的拥晖门和西边的揽秀门,则分别在东背街和西背街上开一个口,取正向而建。澄波门偏北近劝学街东端,揽秀门偏南近景宁街西端,据说这一布局在风水学中,还有着“分金纳甲、避煞取吉”的风水考虑。

▲20世纪50 年代的人民法院

同时为了解决老虎山在澄江城风水格局中的缺陷,还建了伏虎寺、撞钟楼、极乐寺。在城的东南角建了一座撞钟楼,专门铸了一口巨大的铜钟,以镇西山之虎。每每傍晚时分,撞钟楼的大钟敲起,那沉厚悠扬的钟声,整个澄江坝子都能听到。这样的情形,想象一下,同样也是极为美妙的。这一景观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历史上的澄江城,城墙为土夯,石头为基城砖外面包边,城门为石条基础,城砖嵌拱,两面包边,城楼中砖木结构,与各地城楼无异。澄波门为两层建筑,其他三门为单层建筑。澄江城的城墙、城楼一直留存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拆毁。

澄江城内布局在云南历史上众多城池中是独具个性的。澄江城的街道每一条都是直的,为本来就方方正正如书一般的府城增添了端庄严谨的气息。根据历史记载,想象之城中有街道十一条,纵横交错,相互贯通。纵向的北正街、东正街、西正街和横向的劝学街、南横街(人民路)、下背街(景宁街)六条主街,贯通全城,形成三横三纵的“田”字形空间格局。这是各种变九宫型风水布局。在此大格局下,又在纵向中轴线北正街西部设计了庆善寺街、李府街两条半横街,还在东部设计了一条半直街,称城隍庙街。形成澄江城“三横三纵三半街”的街道格局,半街的布局上又有两横一纵的变化。然而,街道虽直,除北正街直通仪凤门之外,每一条都不直接通头,从而形成一种内敛、严整的格局。同时为了弥补这种格局中的一些弊端,还在城西修了一条龙沟(现龙溪路),接引西龙潭的活水入城,解决府城用水的不足及西部农田的灌溉问题。各街道早期只是夯土街面,到后来,则以条石在街道正中和两侧支砌三道石条,中间石条的两侧,则用卵石铺砌。府衙位于城纵向中轴线北正街偏左的南横街与劝学街之间,也就是城的中心。

▼极乐寺千佛塔

然后要说说想象之城中的建筑。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建筑在城中被建起、被重修、被时间磨损。到康熙年间,经历任知府张联箕、韩俊杰、张圣猷、黄元治、赵弘任等分别捐俸增修了川堂、“金科玉律”坊、二堂、“尊美堂”和后主楼,形成了一个三横四纵的建筑群落。“三横”是指以大堂为中心,左中右三路的横向组合,是“中间衙、两边署”的古代官署格局;“四纵”指的是中间中轴线上,由照壁、大门、川堂、仪门、二堂、大堂和后主楼一字排列的纵向建筑结构,也是古代官衙中心建筑的基本样式,左右两边,则为经历司、照磨司、广盈库、通判署、守备署等。此外,还有西园、湛芳亭、清风亭一类的休闲建筑。府衙的东边是康熙时建的文庙,再东边是武庙,文庙的后边、劝学街北,是凤山书院、游击衙门(两处在今凤小、教育局和二中南院,已被毁)、城隍庙、玉光楼和东岳庙等从西向东一字排开,与知府衙门相呼应,形成一个由官署和重要寺院庙观构成的官式建筑系统和行政功能区。河阳县衙则建在府衙的西北边(今县容大广场内),隆庆四年由知县王都主持兴建,志书说它“尚未尽制”,即还未真正完备。它也经过了不断完备的过程,到康熙时,数任知县冷晋和、袁肇继、秦采、翟枚吉等人陆续增建,形成较为完整的衙门。后来,河阳县衙被毁坏严重。民国初年,澄江降府为县后县衙被废弃。县衙西边还平行地分布着河阳县学、土主庙等建筑,东边则是玉皇阁。河阳县衙今不存遗迹,但西边的土主庙和东边的玉皇阁尚存。府、县两级衙门,城隍庙、东岳庙、文庙等重要的官式建筑地处城北面的尊位,文庙、府县两级衙署的布局,又体现左尊右卑的主次关系。在城中的多处上佳位置,又建造了普福寺、极乐寺、玉皇阁、观音阁、土主庙等一些寺院、道观,这些建筑的存在也体现了当时澄江的繁荣和平景象,也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才会有时间真正去关心精神生活,才会建了这么多的庙宇。

▲21世纪之初的极乐寺街

▲河阳县图

此刻,我们只是面对着一座古城在时间变迁中留下的大致轮廓,留下的一些建筑,我们在面对着这些东西时,既惊叹,又多少有点感到遗憾。但幸好,现在的旧城改造中,凤麓正努力重塑一座古城,一座既古老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古城。到时候,我们再也不用穿越时间的迷雾回到那座梦幻的古城。到时候,我们在现实中,就可以触摸到一座既古老,同时又不失其现代性的活力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