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着智慧之光的凤麓古城
当我们在努力梳理着凤麓古城的前世今生时,猛然感觉到了,这是一座从过去直到现在都泛着智慧之光的城,这智慧之光一直延续着。
回到嘉靖、隆庆几十年间的云南历史,就会发现在那几十年间曾出现“迁城建城热”,鹤庆、广西、寻甸、武定和澄江五府都纷纷迁城建城。进入时间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微妙的东西,同样是关于时间的:
鹤庆府,嘉靖甲辰始,丁未成,历时四年;
广西府,隆庆辛未夏始,壬申冬月成,历时一年半;
寻甸府,嘉靖丁亥始,癸巳成,历时七年;
武定府,隆庆三年五月始,四年十二月完工,历时一年零七个月;
澄江府,隆庆四年夏议,八月始,十二月完工,历时四个月。
1571年12月,建城的工程初步完成。一项流布澄江数百年的工程,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为此,陈善当评述道:“盖举大功,动大众,未有若此其速也。”
当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之后,就能够一眼看到迁城所使用的时间之短令人咋舌。这么短的时间,要新建一座城,看似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可能,我们无法说清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建了一座城,那时靠的是人挑肩扛、锄挖錾打,即便是在技术条件和机械设备十分先进的今天,四个月建一座城,也无法想象。在这里面我们无法拒绝的就是智慧的因子,我们只能把它归为智慧,除了智慧,我们还能想象到什么,只有智慧才能让我们变不可为可能。
这是一座充满着智慧的城。通过这座城古老的纹理与褶皱,我们发现这是汇聚了众多人智慧建起来的城。在凤麓镇行走,我不只是走在那些古老的建筑之上,更是走在一座城之上,看到了古人智慧的喷发,看到了古人在安顿精神与肉身方面所具有的那种智慧。我们仿佛看到一座城在被建成过程中所充满着的一个个智慧因子,那是人的智慧在一个特殊的世界所完成的奇妙交融。在建城之初,徐可久等人的那种囊括一切的智慧并没有受当时相对还是荒漠的世界的局限,他们的时间感与空间感都不是停滞的,他们通过当时的地理环境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象了一座城,而且最终证明那不是一座空想之城。多少人在谈论这座城的过程中,都会去感叹那些智慧的东西。在重建这座城的过程中,多少人同样在感叹智慧在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即便我们知道那是一个艰巨的修复过程,但古人的智慧在这座城中的那种充盈与延续,也让我们对一座城的修复充满期待。
▲人民路原国营饮食服务公司一门市和国营百货公司一门市,1994年4月拆除后建盖了澄江购物中心
在说到这是智慧汇聚之城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时间节点,这些时间节点背后承载着的往往是一个又一个人的智慧,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智慧。1571年,是澄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其实应该是前一年,157年,这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间,这一年一个叫徐可久的人来了。徐可久,字有功,广西马平人,1570年任澂江知府。刚上任,他便意识到了迁城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在多方面的智慧与才能。根据历史上的蛛丝马迹,我们得知徐可久还精通风水堪舆之学,是个大地理先生,因为一座城的被建立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更何况这样一座城的被建立牵涉了太多的东西。徐可久知道将牵涉太多东西,但他意识到搬迁的作用会慢慢凸显出来,而最终的结果也证实了他的构想。这次迁城,深刻地影响到澄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人文形态与历史走向。徐可久考虑得太多,反而是现在我们重返历史之中时,看得相对简单一些,我们往往不会想到迁一座城背后的诸多复杂。当这些复杂的因素越发多、越发庞杂时,越发考验一个人统领的智慧,徐可久是拥有这样的智慧的,同时那些与徐可久一样的与这座城的搬迁有关联的人,都具有超凡的智慧。
当时间变得久远之后,我们又只能进入一些文字中,当时间成为一种记忆之后,我们只能依靠文字还原一些历史的细节,我们知道有些记述是可信的,但还是值得推敲的。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隆庆四年夏,内江刘公(刘翾,字元翰,四川内江人——笔者按,下同)按莅此邦,登台眺望,计无城郭,太守徐侯进曰:‘此方接壤贼薮,环以诸彝,频年抄掠,民鲜安枕。四境内,桴鼓相闻,设险守邦,诚不可缓。’侍御公韪之侯,乃以城事请于是都御史江陵陈公(陈大宾,字敬夫,湖广江陵人,时任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同侍御史檄三司诸大夫会议……”从这样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迁城主要考虑的是政治上的意义,当然除了政治意义而外,其他的意义也一并凸显了出来。那时摆在徐可久等人前面的其一是要防范本地或是周边的地方骚乱,其二是玗扎溪、江特勒箐、必果箐等的水患,特别是水患,一直困扰着金莲山和阳晡山之间的澄江府城,是当时澄江城中官署民房最大最致命的威胁。同时作为精通堪舆之学的徐可久来说,他看到了旧城偏处澄江坝子东边,风水格局不大好,没有总领一郡的气势。徐可久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迁城,他要完成在这之前人们可能从未想象过的宏大理想。随即,在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联合召开的三司会议中,一位叫邬珽(珽,《滇志》作“琏”,江西新昌人)的御史就以当时安铨反叛攻破嵩明和凤氏之乱中武定能守的实例,支持了徐可久迁城的意见。此次会议,还根据此前不久广西府城(今泸西县城)迁建的情况,做出了七千多两白银的工程预算,然后——
▲仙湖大道
疏于朝下。兵部覆议,如都御史请。制曰:“可”。
时九月临元,兵宪曾公一经往视广狭,乃谓徐侯曰:“建邦启土,将以安集元元,然形势不全,民罔攸赖,盍慎图之。”翌日,请视舞凤山,顾盼凝伫久之。谓徐侯曰:“左右何山也?”曰:“东为金莲,西为玉笋。”曰:“灵秀钟于此矣!”
为此,陈善也认为:
盖是山(舞凤山)奔驰云矗,亘数十百里,注首于此。两山环列,中汇大江,斯诚天设,若有所待……
确定选址,不只是徐可久一人的功劳,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迁城之地,徐可久等人可谓煞费苦心。当时还有曾一经、刘翾等人在选址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同样在地理堪舆、城池规划之学方面造诣颇深,集体的智慧开始悄然在这个地方汇聚。他们最终选中的澄江府城城址,真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建一座城,该如何建,该怎样建,这里面同样有着超凡的智慧,还与一个为官之人所追求的为官之道有很大联系。徐可久订立了建城的指导思想:人和为上,形胜次之。徐可久的为官之道让人感到欣慰,这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他想做到的是在社会不稳定、周边各地乱象频生的时局下,保一地平安,让澄江黎民百姓事谐人和、安居乐业。
在老城,七星井同样是无法避开的,只是现在七星井只剩下四处,别的三处位置不详。七星井的意义,就像是水对于鱼的作用,很长时间里,老城的饮水靠的就是井水。七星井的第一眼位于县城东南景宁街、东正街交汇口,俗称“官井”;第二眼在普福寺西侧,临近南正街;第三眼位置不详;第四眼位于县城背面玉皇阁西侧;第五眼在西北小红寺边;第六、第七井并列,俗称“双眼井”,位于县城西南原揽秀门外,现揽秀门内。尚存的四处为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七眼。七星井同样是一种智慧的产物,与七星井相关的是很重要的饮水问题。饮水的问题,在建城之初就是必然要考虑的。徐可久他们早就已经想过,在城里挖了七眼官井,供官民饮水之用。井挖得很讲究,呈北斗七星状,人称“七星井”。据传,七星井有其殊异之处,随着天上北斗星的运转,井的水位、水温和水色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年成的好坏、丰盈饥馑或是灾祥厄瑞,井里的水也会有所预兆。除了七星井外,引西浦之水入城,也是一个重要的水源补给。在将近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七星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七星井
▲双眼井
一座城,与水的息息相关还体现在城市的排水系统上,排水其实也是在防水。澄江城选址一开始,最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水的问题。澄江迁城,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患,徐可久、曾一经等人在定新城址时,或许就深刻地吸取了旧城屡遭水灾的历史教训,在考虑风水之时,还认真考虑过如何防水。他们最终把城址选在坝子正中一个突出的缓坡上,有效地避开了玗扎溪(东大河)和罗藏溪(梁王河)洪汛的影响。翻开地方志和相关地方资料,关于灾祥的记载,从明隆庆到崇祯七十三年间,有记载的水患四次,清代康熙一朝六十年,也有四次,虽有“冲没田亩”“坏庐舍”和“泛滥”等记述,但没有府县治水的记录。中国传统建筑最致命的弱点,一个是怕火,另一个是怕水,为了防火,在城隍庙东北侧和土主庙西侧等地开挖了积水塘,一旦失火,这些水塘、文庙泮池、官井、私井及护城河中的水完全可以应付。从澄江城排水防洪防火工程上,同样可以看出徐可久等人在建这座城时的用心之高,用智之远。
徐、曾等人对澄江府城的种种精心营建和设计,让人感叹,多少人想到了书,但又有多少人想到把一座城建成书的模样,又有多少的城真建成了书的模样!从金莲山麓下的旧城搬到凤麓之后,澄江民生富足,文运昌隆,出现了吴宏业、赵士麟、李发甲、段琦、罗瑞图、罗佩金等在云南甚至是在全国都有相当影响的历史人物。
现在进入老城,同时进入新城,发现凤麓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来的老城范围,也远远超越了原来对于凤麓的定义,我们可以在城的变化中看到智慧在这座城中的传承。如今的凤麓,已经比20世纪80年代扩展了一倍多,有了现代化的街道、星级酒店、规模不小的超市、档次不低的别墅区,还有了极具现代都市意味的高层建筑……
在凤麓的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文化的接续也很重视,这样的智慧在旧城改造、新城的继续繁荣发展中得到了体现。在旧城改造中,澄江党委、政府深知古人在营建凤城时,颇费匠心,先行规划,合理布局,所以才有几百年的基业稳固、精神凝聚,留下至今仍然气韵犹存的古城,所以在改造过程中,丝毫不敢松懈。在改造中,充分应用现代理念,集结了众人的智慧,做出准确的定位、正确的决策和科学的规划,让古城焕发出不负古人、无愧后人的特质,切实落实“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的指导思想。澄江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深谋远虑,提出了老城改造是“文化工程、环保工程、民生工程”的“三个工程”定位,这是历史担当,是关乎文化传承、抚仙湖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品格提升、未来振兴发展的百年大计。按照这一高瞻远瞩的谋划,在老城改造尚未全面启动时,就邀请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泛华国际两家全国著名设计院入驻澄江,分别对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具体改造工程作总体规划并设计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多方论证和艰辛努力,完成了老城区改造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指定等工作。其总体设计思路是:在凤麓老城的原址基础上,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化的理念再造一座有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的城市。
▲凤麓新貌
▲凤麓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