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麓命名史,即凤麓发展史
凤麓命名史,其实也就是凤麓的发展史。同时,从凤麓古城内部众多街道等的命名上,也可以感觉到那些命名的讲究与精准,以及蕴意的无穷。
我们翻开关于凤麓本身以及凤麓内部的那些“更细小世界”的命名时,可以较清晰地梳理出一座城的发展变迁。除了凤麓大的命名外,走在老城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街名,如李府街、北正街、劝学街等。每一个街名背后,至少有一段值得记述的历史、记忆,或者是一个故事。命名,其实就是对一个世界不断认识的过程,当一些认识成了相对固定的标准,就像当这座城最终被命名为“凤麓”,这个世界的某些意义也就相对地固定了下来。“凤麓”就是既直观又极其诗意化的命名。
命名的不断变化,赋予了一座城在不同时间里不一样的东西,那些具有时间感的东西开始被命名。凤麓,是凤山山坡与平地相接的部分,在凤山的一个斜坡上,是很直观的,也是凤麓镇的所在位置,但同时这样的命名会让我们产生一些强烈的联想,为何它会被建在斜坡上?凤山,又名舞凤山,“在城北,自罗藏之中支迤逦而来,如凤首览辉,左右两山,势同展翼”。“舞凤山”这样的命名,同样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以及人们对于祥瑞之气的希冀感,但这同时又是一种建立在目视之时的强烈感觉,那时是什么启发了命名之人,确实就只有用“舞凤山”才能真正命名这座山,到后来以“凤山”命名并固定了下来。
▲舞凤山
凤山的命名被固定下来之后,一提到这座城的命名,许多有关命名的东西就闪现出来,总给人一种错觉,澄江本土的文化人,大都能够把凤麓的命名以及凤麓的一些东西讲得很清楚。以命名的方式存在,有些命名早已褪去了命名本身的光泽。有些地名只有指明地域的作用。但我们又能说“凤麓”这样的命名仅仅只是具有指明地理位置这样的作用吗?可以肯定地回答,它并不仅仅只是这样的作用和意义,曾经这些地名承载了太多关于这个地名之外的意义。有些命名是我们可以轻易就明晰的,但有些命名我们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了。
在提到澄江时,我们脑海里想到的便是抚仙湖,然后就是凤麓。抚仙湖是澄江“世界深蓝湖区、地球生命起源、古滇文化印记”三张名片之中最具象的。凤麓作为澄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提到凤麓镇时,我们无法避开澄江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大的空间存在。当以“澄江”出现时,在这个地名背后的是更为悠久的历史感。当进入久远的历史感之中,我们看到了澄江府城不断迁建的过程,那是由于地理形势、安全防御、水患及风水等等因素的影响所带来的不固定感,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的城,同样会在不断漂泊中消解活力,就像人一样,内心里面总会因为不定的漂泊感随时可能降临而惶恐不安。
▲劝学街上炸爆米花的老人
明隆庆四年(1570年),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之后,当时的知府徐可久申请迁建澄江府城,经云南巡抚陈大宾召集都、布、按三司长官讨论并上书朝廷,决定将府城迁建于舞凤山南麓。从迁到舞凤山南麓至今的四百多年间,再没有发生迁建。从原来的澄江府城到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地点未变。一座城有了安定感,城中的生命个体同样有了安定感,当生命有了安定感之后,生命开始有了完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力量,我们开始看到了一座城作为生命体不断进行着的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义。
澄江府为何要迁城,除了历史记载的这些原因外,还流传着颇有意思的传说。当徐府尊到澄江做官时,常常听到这样的民谣:“城里一窝羊,城外一窝羊,羊见羊,要出帝王。”说的是旧城的风水很好,是要出帝王的。徐府尊把这个民谣报给省官,省官报给了皇帝。皇帝便下旨把澄江府搬往别处。传说归传说,但关乎澄江府的搬迁,这无疑将牵涉太多的东西,并足以说明这次搬迁的重要性。
搬迁意味着又一次的命名,至少澄江府之内的一些事物要被重新命名。徐可久本身就是大地理先生,他把府城搬到了现在的凤麓,并把府城设计成一本翻开的书的样子,也就是“丹凤衔书”。这样的风水据说有利于出文官,在搬迁之后,澄江府出了很多文官,如赵士麟、李发甲等等,这也可以说是一座城被重新命名和定义之后,文人们又以生命的意义重新来命名一座城,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座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城。
在古代,传说的重要性,往往就体现在传说的丰富上。深入民间,深入那些过往的时间,深入时间的那些褶皱之中,就会发现在凤麓、在澄江有着太多的民间传说故事,随意拾掇,都是有着夺目之光的,能让你为之一惊。有关迁城的传说背后同样有着很多内涵和解读的空间。但我们依然要从传说回归到现实,去往历史的深处,回到真正的搬迁之因上。而传说在这里就当是一种对于迁城这个必然劳苦的过程的缓解。澄江府从旧城搬了过来,我们确实已经无法想象搬迁过程的艰难,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发现了太多的城的搬迁,而澄江府的搬迁,我们觉得这是必要的。
这座新城由于北依凤山,从一开始就有了“凤城”或“凤麓城”的别名,有府城同时建造的府署外就有“凤城新治”的牌坊,还有澄江十景中的“九苞凤城”。康熙年间,李发甲还曾写下《思凤麓》这样的诗文,在这些有记载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时间里的一些命名在里面,也看到了一座城正从“凤城”往“凤麓”过渡中的隐隐约约的信息。
▲李发甲书法作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澄江市的行政区划名称正式定为“凤麓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改称第一区、城关区、城关公社,1983年恢复凤麓镇,2011年3月改为凤麓街道。从澄江到凤麓,再从凤麓到别的地名,并最终确定为凤麓,这有着很深意的东西暗含在里面,每一次的更名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影响。而最终,人们似乎发现了只有“凤麓”是可以完全超脱于现实的命名,或者更多依凭着现实的地理位置的命名,这样的命名,似乎并不会存在着让人感到过时的东西(当然,在这里这样谈论命名,同样是悖论),但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凤麓”这样的名称里有着对于命名学的讲究,这样的名称不会有太过强烈的时代烙印在里面。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凤麓”这样的命名里,有着强烈的自然、地理的原因在里面。
▲丹凤衔书
在名称的不断演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时间,以及时间背后的秘密。有些地名背后,我们可能捕捉不到关于地名真实的任何蛛丝马迹,而有时候,我们却能看到地名背后的世界,就像看到舞凤山这样的地名,我们的想象瞬间就被打开了。再由地名到“丹凤衔书”这样的表述时,我们的想象变得更为辽阔,我们通过一个地名看到了一座城。然后再到后来的“凤麓”这样的命名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想象就抵达这个地名本身奇妙的一面、真实的一面。同样是名称不断变化的城,每个名称背后,一座城呈现出来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现在的“凤麓”,城早已不再是历史中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断在腾飞的新城,这样的新城,我们不用去想象,或者我们同样可以去想象,想象它更好的未来。
命名的艺术和讲究,还可以从关于四个城门的命名上感受得到,四门的取名不仅精当典雅,而且意蕴深厚,既有各门所对应的山水形胜,又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意向。东名“拥晖”,取拥纳朝晖之意;北为“仪凤”,因门对北面舞凤山,古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寓凤凰护佑的吉瑞之象;西名“揽秀”,登上门楼,山水秀色,揽入怀抱;南为“澄波”,因南挹抚仙湖万顷湖光山色,得澄波滋润之意。当想象回到现实,一座新城同样慢慢遭受着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澄江城的城墙和城门已经被陆续拆除,原来城墙的那些砖块已经流落四地,可能已经用于别的建筑,被深深地砌进了墙体,它们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活着。现在凤麓街道的四个社区以四门的名称来命名,这里面有着太多深意在里面,这样的命名也可以算是对于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接续。
▲凤麓小巷子
▲揽秀园
当我们出现在“揽秀”牌坊前时,曾经那个叫“揽秀”的城门又将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想象着自己从那道城门开始,回到了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古城之中。我们也只能在想象中尽量还原一座城的样子。
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不同的名称,以另外的方式来命名,或者反过来说是用不断发展的方式来命名——凤麓,虽然“凤麓”二字没变,但现实中的一些内涵已经有变化、有增加,凤麓正在时间的积淀和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作用下,变得越发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