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城:凤麓古建筑群概览

建筑之城:凤麓古建筑群概览

在凤麓,有着众多的历史名建筑。历史名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涵盖了庙宇、殿堂、官署、亭台楼阁、桥梁等等。在凤麓与古建筑相遇,总会情不自禁去感叹我们的先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华文化中产生的大量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方法和相关体制,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古建筑有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和内涵,其珍贵意义也在不断凸显。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正快速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凤麓遗存的古建筑多为清代建筑,破损严重。时代特征明显,较具规模的有文庙古建筑群、志舟楼、刘支队长宅等。这些传统的古老建筑,就是时间本身,是我们在谈到这座城时所无法避开的。庙宇是这些古建筑的重要部分,它们在凤麓镇,是足以让任何人都会感到惊叹的存在。但这里所讲的古老的建筑不再包含那些庙宇。无论什么样的一座城,当与古老的时间相互联系在一起时,人们脑海里面必然首先想到的就是古老建筑。凤麓,同样如此。我们在看到古老建筑的同时,同样也会把更多目光放在古老建筑的背面,关注由古老建筑所延展开来的世界的一些真实。生活在这些古老建筑之中,就像生活在古老的一些延续下来的真实之中。古老的民居是具象化的历史,从这些依然存在着的古老建筑上,就可以发现澄江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当看到更多明清时候的建筑之时,可以发现澄江自明代以来,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文化的那种渗透力,体现在了很多方面,而建筑这种最具实体性的东西,让我们能一眼就看到文化在一个世界不断渗透带来的交融与繁衍。

我们知道澄江是在隆庆五年(1571年)从金莲山麓下的旧城搬迁过来的,但有些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最具实体性的建筑的脆弱性也不断彰显,彰显的结局就是现在已经很难在澄江看到清代以前的建筑了,我们只能在现存的那些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上看到一些明朝时期的建筑的影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基本都是清早期(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的。按建筑风格和体式,有四种主要形式:“一颗印”“前三后三”“重院”和“宫楼式”(即民间所称的“走马转角楼”)。在澄江较为普遍的是“一颗印”建筑,广泛分布在城乡殷实之家。而在县城之内,由于它是官僚仕宦和诗礼望族的聚集之地,这些人往往生活殷实、社会地位较高,家中人口众多、传承悠久,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更高,“一颗印”形态根本满足不了其家庭规模和社会活动的需要,有的在“一颗印”的大门外两边增建耳房各两间,前面再建一重大门,或将前面的八尺作为与正房相似的三间两坡顶,称为“前三后三”,或在正房的两边山墙下建小房各二至三间,因形似轿杆,故称“四人抬轿”,又或在“前三后三”的基础上前后正房山墙两侧各建小房和跨院,因有大小五个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亦称“八马推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