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极具现代气息的古老建筑

那些极具现代气息的古老建筑

刘支队长公馆,依然存在于城中。当我们把自己投入老城中时,我们就希望能在不断行走中发现一些古老建筑,就像发现李府一样。而其实无论是文庙、李府,还是刘支队长公馆等等一些建筑,并不需要我们发现,毕竟它们本身在老城现存建筑中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就像与李府那种奇妙的相遇一样,与凤麓的很多古建筑的相遇,都有一些让我们感到诧异的意味。在那种扑朔迷离的意味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似乎是我们在寻找它们的同时,它们也在寻找着我们。我们必然要去寻找它们,我们在面对着这些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时,所拥有的兴奋感要远远超出面对着碎片式的建筑强烈。在面对着古老建筑时,我们会莫名感到一丝隐忧,我们看到了一个古建筑的暮年,而对于那些相对完整的古建筑,那种暮年意味就要淡化很多,那时我们反而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筑本身。我们在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上面,寻觅着凤麓老城曾出现过的建筑形式,我们面对着那些样式多样的建筑,内心也在产生着智慧上的碰撞,仿佛看到了老城中曾经出现的众多的建筑样式。但在面对着李府,以及其他古建筑时,多少还是有几丝隐忧,毕竟如果不是正在进行着旧城改造的话,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建筑,都将是暮年,就像李府,大体保存了它的完整,但那依然是一种空落破碎的完整。就像澄江府署,或者河阳县署,这些早已消失,基本已经没有留下痕迹的建筑,它们原来在古建筑群中,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凤麓老城民居

我们只能借助一些记载的资料,知道了澄江府署原在城内南横街(今人民路)。澄江府署,隆庆年间由徐可久首建,经过历任知府的不断增修。府署坐北朝南,临街建有一照壁,从照壁到大门间有一径三丈的半月形广场,两条石条路经照壁两端达府门。大门三间,中间一间供出入,两边各有一块直径五尺的国形石饼。进大门后,有仪门三间,入仪门为石坊,上书圣谕十六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左边书“克己明心”,右边书“金科玉律”。过戒石坊,依次为穿堂、正堂、后堂,各堂之间有廊庑科房连缀。其西侧,有别墅、荷花池、水心亭、太湖石等。

看到河阳县署,我们会有强烈的对于建筑命运的感受,它的命运就是大部分凤麓古建筑的命运。这些有着沧桑意味的命运感,往往让它们变得不再那么具象,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感受它们。河阳县署最初在城西北隅,今小红寺以东一带。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戒石亭、川堂、大堂、住房及庑科房,西侧仿府署例,建花厅三间、水亭一座、箭道一区。明末清初,县署毁于兵火,康熙年间数次修建,不久又渐渐坍塌,乾隆年间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地震再毁。再修、再毁后,将凤山书院迁入,此后该地即为考棚(学政署)、县署、书院共用之衙门。建筑体式宏大完备,除照例有照壁、大门、仪门、川堂、正堂、后堂及席庑、寝室、厨房、水池、花厅、霞建楼等建筑外,还有考棚、号舍数间。光绪末年科举废止,此地即定为县署专用。民国初立,县署迁入旧府署内,并先后作为县建设局、县立小学(风麓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为县二中、县教委、进修学校、党校、木工厂所用。幸存的大堂、后堂、霞建楼及廊庑二十余间于近年被全部拆除。

无论是李府建筑群,还是澂江府署、河阳县署、刘支队长公馆,以及其他的所有建筑,它们的存在、消失,往往都指向了时间的深处。建筑样式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风格。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深意而复杂的过程,你在更多时候,很难用先见眼光来断定建筑出现的因由。有时,在一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很清晰的有关建筑风格的传承延续,也会看到一些建筑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传承意味,有时反而会有几种不同建筑风格之间稍显突兀的不同。李府、澄江府署、河阳县署、刘支队长公馆等建筑之间,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一些相似的东西,但同时还有着内里的不同,那种建筑之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澂江府地图

刘支队长公馆是典型的“宫楼式”民居。从这个建筑风格上看,清末、民国以后,澄江的建筑同样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由于世界之间的联系慢慢变得紧密起来,澄江的建筑同样深受省城和新的建筑形式的影响,那时便特别时兴“宫楼式”民居,与清代建筑有明显差异。这种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房屋围绕天井构建,高度相等,二楼内沿建回廊,回廊联通四面各处房屋,使之连成一体。因此,人们又把这种建筑叫“走马转阁楼”。在这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但在有了一点关于这种建筑的知识储备,并亲身感受到这种建筑之后,才弄清这是同一种建筑形式,也真正发现了这种建筑形式的优点,这种建筑形式兼取“一颗印”和“重院式”等传统建筑之长,同时又展现出了它在某些方面的特点,它的纵向全部改为二进以至多进的正房和天井,各进正房两侧为两坡顶耳房二至三间,各进正房的山墙之下建有小房和跨院,正房与耳房之间结构相连,但略去腰厦,改用栏杆和走廊回环相通。这种建筑多为当时的官宦大户所建,规模宏大,传统气息浓郁,又能与具有时代气息的西洋窗户、玻璃、窗套、天花板等融为一体,既有古朴的一面,又有极为现代的一面。

刘支队长公馆位于县城今人民路东段,坐南朝北,北面临街。现存建筑占地面积1323平方米,其建筑分前、中、后三层,各层正房两边山墙下都由护山耳构成小型庭院,与两个正天井一起,共有八个天井,被民间形象地称为“八马推车”。临街为铺面六间,大门开在左边稍间,后层正房后面原有花园,南通景宁街。整个建筑群保存情况十分完好,对称严谨,层次强烈。它存在的价值,即便是不懂得古建筑的人,看到后都会惊叹不已,它成了时代建筑的典型,不再像澄江府署、河阳县署等建筑一样,只能从历史的纵深处去寻觅到点滴迹象,我们在面对着这些点滴迹象时,很难真正具象化地感受它们的建筑美学。而刘支队长公馆,让我们一眼就可以用建筑美学的眼光来评判它们。很具象化的,不再是那种宽泛化的,这是可以深入到细部的。同行的朋友说,有些古建筑的美感,往往就体现在那些细部之上,这也是为何在进入凤麓的时间里,我的记忆之中会有着那些古建筑的窗,那些记忆之窗的美感,往往就是体现在最细微之处。

▲刘支队长宅

与李府的李发甲不一样的是,“刘支队长”的存在就是一个谜,这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大的一个院落,却没能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刘支队长公馆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佐证时间在凤麓镇的神秘,同时也在佐证着时间在对世界所进行的见证,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神秘的唏嘘慨叹。我们面对着的就只有建筑本身,这时建筑开始变得无比纯粹,建筑不再受到建筑之内的人的影响(其实也不是这样,我们在建筑之内行走的过程中,对于精美宏大建筑背后的人,同样感到异常好奇,只是好奇并不能解决什么,好奇最多只是滋生了一些想象,还是一些堆积在云端之上的想象)。我们就这样看着那些建筑。

▲刘支队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