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寺
凤翔寺有名,即便它已经消失,但依然在时间深处留下了一些回响。即便我们面对着的只是一个寺碑,它依然被很多人讲述着,也是很多人口中唏嘘感叹的一部分。
那段时间,我对杨升庵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查询杨升庵的一些资料时,竟无意看到了杨升庵与凤翔寺之间的联系。
当把杨升庵与凤翔寺联系在一起之后,对于凤翔寺的兴趣变得更为强烈。无端就有种想知道杨升庵曾经在其中流连,并欣赏题联的凤翔寺的样子。杨升庵曾到澄江访当地进士董云汉(字倬庵),不遇,独游凤翔寺,当禅僧得知杨升庵乃状元,遂亲自磨墨请其为寺题山门联。杨欣然提笔写下一联:“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观画;远山远列,近山近列,人在山上看山”。这是对凤翔寺风光景物的精准概括,楹联经木刻贴金悬挂于寺门。只是有些可惜,在清同治年间,寺毁于兵火,木刻楹联已无存。我们面对着的是被移至凤山公园的凤翔寺碑。
▲斗母阁(原凤翔寺)张继孟手迹碑刻
府城建成之后,云南巡按御史许大亨捐银一百五十两、调民夫一千多人,知府徐可久捐银一百多两,其余士民各输各干,在城东北半里处建凤翔寺。从史料文字记载中可以知道,凤翔寺是总体规模仅次于华藏寺的澂郡梵宇名胜之地,甚至从建筑单元的宏伟精严看,凤翔寺比华藏寺更胜一筹。凤翔寺,有三间正大门,门内有池,池中建有一座名为月官桥的石桥。走过桥往上,就会看见东边是伽蓝殿三间,西边是土地祠三间。殿前又有牌坊一座,称“金粟来仪”,正殿左翼为三间经堂,右翼为三间斋堂(即俗称的左右护山耳),正殿的两边各十二间廊庑,内塑罗汉一百二十尊。经堂的东面,有更衣厅三间,这个位置是观看抚仙湖最佳的位置。厅后又有寝室三间,为本寺主持的起居之处。西边斋堂再往西为僧纲司,结构与东边更衣室、寝室相称。正殿后是三米多长的石台阶,历阶而上,一字型排列三座后殿,正中一殿带雨露台为玉皇阁三间,两边各为玄天观、文昌宫。石阶之东稍南,建有祠堂一区,此外还有净土楼、桂香阁及其余厨房寝室。凤翔寺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也有了让众人叹服和追忆的理由。而现在,我们只能通过记载的文字重新回到其中。
凤翔寺的被毁,与其他众多建筑的被毁一样,令人唏嘘。从凤翔寺往外拓展,到澄江府城的消失,它们的被建,以及它们完成了对于一个地方一些人的一部分意义之后,它们未能继续完成着假设它们还存在的意义。但我们相信,如果这些古建筑依然存在着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远未能抵达它们的真实。我们的想象力,无法真正穿透时间的那种厚度,以及在累积之后的那种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