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公园:人们日常与精神的安放之所
凤山公园建成于1945年,现在还保留着原来的面貌,前来游玩、休闲娱乐的人络绎不绝,成为人们安放日常和精神的场所。据介绍,凤山公园在实施了夜景灯光亮化工程后,夜景很美,在夜间出现在凤山公园,感觉又是另外一番模样。白天到凤山公园,通过那些古建筑,以及公园之内的自然环境,能够感受到出现在那样的环境中时的舒适感。这让凤山公园增添了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宜居之美。
▲凤山公园
凤山公园的建造年代虽不是特别久远,但由于它位置特殊,在舞凤山下,提供了一个观看整座城的角度,可以满足人们登高望远的需要,因此游客众多。登高望远,登的是一种心境,登的是对于美的沉迷,是对于内心宁静的追寻。站在凤山顶上,古城一览无余,远望碧波荡漾的抚仙湖,真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凤山公园位于舞凤山南麓。大门前有石阶十级,一对石狮左右而立,与石墙相连,第一道平台正中建有大门,形似牌楼,名曰“望海楼”,四周是古柏翠竹。大门前上方镶有“凤山公园”石横刻,后上方镶有“人文蔚起”石横额。两额均系遂宁人吴绍麟书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980年整修此门时,将原凤山书院门联“门外秀双峰金莲玉笋,此中惠多士时雨春风”移作大门联,由邑人解德厚写成隶书体。
在凤山公园,最重要的古建筑就是志舟楼。志舟楼,我们无法轻易把它忽略,它早已成为地标式的建筑,当然它的意义远不只是地标式的建筑。志舟楼与其他常见的建筑有一些区别,这是它在建筑学意义上的价值所在,这个建于1943年的建筑,是三层八角攒尖顶阁楼,该楼以曾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的字号命名,这样的命名同样颇有深意。志舟楼的北面悬“凤鸣灵彰”横额,中层南面悬“远吞山光”,低层悬“中山纪念堂”横额。亭阁二、三层内为藏书楼,底层现为文艺展室。在迎面亭阁边柱上原有一副对联:“众志成城誓雪国耻,同舟共济力挽时艰”。现联为:“回首息机举世尘埃野马,放声长啸此形天地沙鸥”。在阁内堂柱上新增四联:前柱联为邑人邹硕儒撰,解德厚书,联曰“一郡湖山皆图画,千秋业绩尽史诗”。中柱联为林则徐手书,联曰“泉从石飞听有奇响,云与松合荡为虚光”。后柱两联,一短一长。短联为邑人解德厚撰写,联曰“只从四化著想,夫为斯道得人”。长联为蜀南洪炎德撰,邑人李廷弼书,联曰“抚仙湖连凤麓城,金莲玉笋,绿水青山,人在图囝三春景;诸葛相与李将军,纬地经天,丹心赤胆,胸怀祖国百代功”。主阁四周有四亭,东、西、北亭正面的亭柱上各悬楹联一副:东曰“晴窗闲写黄庭,月榻静调绿绮”;西曰“文擅雕龙才夸绣虎,琴号珠柱书名玉杯”;北曰“日丽凤山常有色,风清仙湖自无波”。这些楹联都是值得品味的,里面有很多关于凤麓、关于澄江的或是古老或是现代、或是自然或是文化等等的信息。
▲凤山公园
志舟楼与其他的一些建筑,成为这座城极具地标性意味的建筑,这些建筑并不只是以单一的意味存在,它们的一些意味依然有着穿透时间的力,或者有着与时间一样的力和作用,继续在当下释放着属于自己的魅力。这也是很多古老建筑对于一个世界的作用,它们的存在并不只是让我们缅怀岁月,更多是为我们建立一种美学的空间。让我们即便在当下,依然可以进入那种美学的空间之内,感受美,并真正拥有一个安放灵魂的空间。
志舟楼就有这样的作用。它在具有我们常见的建筑美感的同时,还在当下依然被使用着。作家杨杨说自己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到志舟楼前跳交谊舞,当他在此刻重新回到那个时候,一样的建筑,但是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那是梦幻一般的存在。我们想听听那样的感觉,我们想拥有那样的感觉,我们知道那样的感觉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还应该属于很多的人。
▼志舟楼
凤山公园旁文化馆的那个小戏台上,经常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民间戏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被传承着。舞台,它的存在意义非凡。舞台,更多时候的是戏台,对于人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戏台的意义,地方戏曲的意义,并不在于一个多么华丽的舞台,就像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是多么华丽的舞台,甚而是有些相对简单的舞台,但就是在这样的舞台上,一直上演着那些经久不衰的地方戏曲,它对于普通大众,对于市井乡野的德化的作用,才是它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很多地方,我们看到过空落落的舞台,就像此刻我们看到的一样,但与那些一直空落落的戏台不一样,我们眼前的戏台只是短时间空落着。在一些节日里,凤山公园热闹非凡,各种传统的戏在戏台上面上演着。
▼凤山公园金龙狂舞贺元宵
每年春节,凤山公园尤其热闹。四乡八野的群众都齐聚凤山公园,看戏,登山。累了,息下来,坐到小吃摊前,吃一碗凉晌午,炸一盘洋芋,或者来一根冰棒,几颗糖果……说说家长里短,夸夸谁穿得精致,谁长得俏,谁长得帅气……一年到头,盼的就是这几天了。俗话说:“叫花子都有三日年”,春节的凤山公园,基本要到年初三以后,人才会慢慢变少。
近年来,凤山公园最热闹的时日,除了春节,还有立夏节。起源于西龙潭的立夏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精神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西龙潭的设施、功能、玩场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而立夏节就科学有序地分散到凤麓的不同地段。凤山公园便是其中的一个点,主要承载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
▲凤山公园里的滇剧票友
澄江的滇剧很有名。在清光绪年间,就有昆明的“巧云班”到澄江来演出《大目莲》48个连台本,那可以算是传入澄江的第一个滇剧班子。从那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澄江的滇剧表演活动一直没有中断,同时也冒出了一批滇剧表演人才,像鲁静山、张月楼、刀幼臣、鲁荣恒等,他们在不断地表演实践和创作中,让澄江的滇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且有了属于自己的特点。那时的舞台可能是城隍庙前的舞台(中山大学的师生就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宣传抗日的戏剧),或者是观音阁(民国八年,澄江留日学生段新吾为母亲做寿,请来了滇剧泰斗栗成之,在观音阁唱寿戏),还可能是在某个茶馆里。即便是在这个从某个方面而言算是个小世界的地方,同样有着一些滇戏大师。这些大师纷纷从历史的幕布之后走了出来,在舞台上忘情地表演着。
▼春节时的凤山公园
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关索戏流传于阳宗镇一带时,也会在当地舞台上上演。这时,关索戏不再只是属于阳宗镇,还属于凤麓,还属于澄江。
2015年以来,澄江已举办了五届傩戏文化节。首届傩戏文化节主要以“关索戏”和“太平花灯”为主题,对传统元素进行时尚包装,打造“关索印·太平灯”专场文艺演出,让来宾和观众感受澄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蕴涵和绚丽多姿的独特魅力。五年来,傩戏文化节充分展示了澄江民俗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澄江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傩戏文化节已经成为澄江的又一知名文化品牌,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介,更是对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和保护,能让广大来宾和观众充分感受澄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
近年来,立夏节期间,凤山公园也会有关索戏表演。傩文化已经和其他民俗文化融合发展。
我了解到了有关关索戏的一些常识,这些常识得以让我在那个短暂的时间里静静地在舞台上虚拟着一场又一场关索戏,那时我明显是入戏了。如果是别的人出现在我的位置,把关索戏放置在那个舞台上,那他们一定也会有着类似的感受,那时我们将成为内心世界有共通之处的人。我们深知一种民间戏剧存续的难度,但静静地望着舞台上上演着的关索戏时,似乎它在这个世界之中一直就没有断过,而是如有源之水一直汩汩流淌着,并一直滋养着我们。那时,我有着强烈的美学上的感觉,你可以从面具开始进入一个有关面孔的美学世界,你也可以通过戏服进入服饰的美学世界,或者通过各种美学世界相互交融创造出更为广阔的美学世界。我明显是感动了,被关索戏释放出来的什么打动了,我差点就要落下泪来,那是我再见到自己打心里喜欢的很多民间艺术时经常会有的感受。
▲1979年春节时的凤山公园
近乎有些突兀地出现在这里,然后是已经有着强烈的澄江特点,再具体一点是有着强烈的凤麓特点的滇戏出现了。我说不清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的思绪开始被拉回现实中,空落落的舞台,没有任何戏剧上演时的热闹,我顿时百感交集。
我问同行的作家赵丽兰,关索戏和滇戏是否还在澄江上演。当看到她点头之后,我的内心深处只有说不出的感动,真希望自己能在什么时候出现在这个舞台前面,不是静静地看着一出又一出戏的上演,而是汇入兴奋喧闹的一群观众之中,那样的体验将是无比奇妙的。关索戏和滇戏的存在,依然有着独属于它们的价值,是滚滚往前的时间所无法替代的。它们是最为纯粹的民间艺术。人们在面对着纯粹的民间艺术的同时,也是在面对着纯粹的自己与内心。
凤山公园,很重要,它不仅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园那么简单,而是在公园之内,还容纳着众多的东西,它一直是澄江人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外人看澄江、看凤麓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