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凤麓古建筑群中的翘楚

文庙:凤麓古建筑群中的翘楚

文庙,我们还没有到澄江以前,就已经有所耳闻。同行的作家赵丽兰给我们说起一些文庙的情况。她说,201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党委部门就在文庙旁的一幢楼房里办公。每天上班,推开窗就看见中殿和大殿。她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每天,我们在文庙附近的办公楼上班、下班、开会、加班。文庙与活动其中的生命个体建立了一种关系,如果没有人在其中活动,文庙就只是一些建筑而已。有了活动其中的生命,文庙就活了。当生命的个体每天都在‘礼’与‘仁’的思想下俭省和规范着自己的行为,为政以德,就成了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每天进出文庙,耳濡目染,精神境界的层面就高出了常人。这不仅是警醒,也是福分。院子里有棵桂树,桂花开时,香气弥漫。累了的时候,在石凳上小坐,闻闻花香,疲累就消解于幽香中,散了,远了。天空敞开着,燕子在文庙的上空飞翔、嬉闹。作为建筑,文庙是静止的,但文庙赋予的思想却是流动的。它寓意和暗藏的力量,或许连燕子都是懂得的。文庙与人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俗人,更多的时候,仍然活动在市井之间,或隐或现。有时虔诚,有时敬畏。彷徨、迷茫和疼痛,也是有的。在文庙里走一走,低眉一笑,心定,一切就都定了。”

▲文庙棂星门

文庙在那时就这样与很多人之间建立起了最为日常的联系,生命的个体就在这个建筑中受到了耳濡目染,每天所面对着的便是“礼”与“仁”的思想与建筑,也会在面对着它的过程中,让人意识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后来,为了保护建筑,办公楼就从文庙旁搬走了,那些原来的建筑也被推倒了。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进入其中,能强烈感觉得到文脉的气息。

一个宏大的建筑群出现在面前,我们不禁啧啧称奇,毕竟在云南保存得相对完整的文庙并不多。我们在看到它宏大的一面的同时,也不断进入它的那些细部。我们把目光更多放在了那些细部的雕刻之上,不断为那些细部雕刻的精美,以及在别处见不到的不一样的细节而赞叹。我们看到了这个文庙与很多地方看到的文庙一样突出的特点,也看到了这个文庙与其他所见到的文庙之间的不同。此刻,它就是唯一的。在这之前,有关文庙,你内心里面已经有了一些较为充分的知识准备,你设想过自己将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建筑,但最终你发现自己只是想象到了一部分,好些是你没有想象到的。

在来到文庙之前,我已经多次想象过它会以什么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当然想象与真实之间总归是有一些差别的,同时二者间又有了一些奇妙的互补。同行的几个人对凤麓的文庙大加赞叹,他们已经多次出现在文庙,对于文庙,他们太过熟悉了。建筑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正近乎抽茧剥丝一般地触摸着眼前的建筑。

文庙的存在,以及文庙的规模,往往是一个地方文化、经济发达与否的象征。文庙是祭祀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及先哲先儒的场所。历代倍受朝廷和文人的敬仰,有着严格的礼制规格。凤麓文庙是现在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存的院落由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组成。澄江府庙学原建在旧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府黄元治、知县翟枚吉报请上官批准,将澄江府、河阳县文庙合并重建于凤麓新城今址。新建大成殿五间,两翼(俗称护山耳)各三间、盥洗所、祭器所各三间,正殿前建两庑各九间,大成门三间,大成门前东西为名宦、乡贤祠。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接任知府的刘骊继续建起了棂星门、泮池、照壁,又在文庙西侧建明伦堂、仪门、围墙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曾任湖南巡抚的郡人李发甲将仪门前至南横街的民田买下,捐给文庙作为广场,并兴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木坊,又在其前建“文明”石坊一座。当时文庙的规模可见一斑。

文庙几经损坏重建,而对它破坏最为严重的应该是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咸同滇变”,在长达十年的战争中,大多文庙被损毁。后又经过修复,应该是重修,在原址上重修文庙,应该是夹杂了各种意味的修复过程,里面有着对于文化的哀愁,有着对于历史的感喟,有着对于文化重建意义的深信。文庙的被毁与重建,在近乎凤凰涅槃的过程中,让人们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世界之重要。“咸同滇变”结束后,云南巡抚岑毓英拨了白银两千多两,令知府汪元卿、知县伍懋郇重建了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庑、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以及围墙、照壁等,还相继建成了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但明伦堂、文明坊,以及月台上的石栏等一直未能恢复,除了这些未能恢复外,没能恢复的还有庙中的祭器、乐器等。像明伦堂被毁后,一直没能重建,只好将生员的日常教学活动归并到凤山书院进行(原址在今教育局),因此清末的凤山书院事实上还承担了府学的职能,直到科举罢废。在这之后,文庙同样不断遭受着一些冲击,像民国时期的改名,“文庙”被改为“孔子庙”等等,像乡贤祠、名宦祠等等的再次毁坏、消失。文庙,这个用文化滋养着的建筑,这个有着文化内核的生命体,在时间的激荡面前,一直摇摇晃晃地对抗着时间,以及时间背后的那些无名的力。与时间背后的那些力相对应的源自各方面的原因,也让文庙现存的规模已经远远不如原来那般大了。

▲文庙泮池

从现存的规模可以想象文庙最盛之时的规模,那时除了现存的建筑之外,贤关、乡贤祠、名宦祠、更衣所、斋宿所等等俱完好。这是现实与想象的再次交汇。进入万仞宫墙。万仞宫墙,取自《论语》所载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原指宫墙很高,后人以此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贤关,是指进入仕途的门径。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圣域,意为圣人区域,亦即达到圣人之境界。语出《汉书·贾捐之传》:“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优。”圣域位于贤关的正对面宫墙上。“圣域”与“贤关”,宋儒周敦颐提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而由士及贤,由贤入圣之门径关域,即为孔孟之学。”然后是泮池,为古代学宫前的水池,语出《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古时凡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经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明伦堂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学童在入宫拜孔子时可在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

▲文庙大成殿

泮池平面呈半圆形,半径9.2米,弧长15.9米,周围环以石栏,石栏每隔0.8米有1根望柱,柱头各雕狮子或莲花,池内进水口刻一石雕龙头,水由此龙口内流入池中。泮池上有三孔青石桥,长12.4米,宽3.35米,中间一孔跨度3米,其余两孔跨度各2米,桥坡度25度,桥面两侧有护栏,护栏之间各有望柱11根,柱头均为镂空球形圆雕,栏板上共有12块浮雕,内容为古代民间故事、人物、器物、虫鱼鸟兽及花卉景物等,形态逼真,栩栩动人。

我们在泮池上多停留了一些时间。如果走得急些,泮池很快就会越过。泮池上的一些东西,吸引着游人停下脚步,慢慢进行着观察品读。这是意外的漫开与延伸。我们把视域从一个很宽泛的域里缩小到那些浮雕之上,那些细部之美上。如果要想感受雕刻之美,就进入文庙之内。如果要感受那些细部的雕刻之美,在凤麓,也必然要去文庙,特别是泮池。

▲文庙里的石刻

若高中状元,将大开龙门,在泮池上建状元桥,登桥入殿祭拜孔子。其寓意为鲤鱼跃龙门。从泮池往北5.8米处为棂星门。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石质牌坊,位于泮池和大成门之间的前坪内,正对大成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棂星门为一个三孔重檐歇山顶木石结构的牌坊,高9.2米,面阔13.1米,牌坊正中刻正书“棂星门”三字,为清末贡生洪云程手书,左右刻篆书“金声”“玉振”。总觉得文庙之内有许多燕子,即便那时不见它们的身影,但在棂星门里有着许多燕子的粪便。

进入棂星门后即是大成门。大成门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檐柱上方向外悬有方形雕花垂步,枋檐上雕刻各种云龙图案,台明高0.8米,青石包边,南北两面陡板石均刻花卉图案。大成门前东西两庑各3间,东为名宦祠,供奉本府及河阳县历代名宦牌位;西为乡贤祠,供奉本府及河阳县历代乡贤牌位;大成门与两庑间各建月亮门一座,平时即由此出入文庙的正殿——大成殿。这同样是想象与现实的交互,名宦祠与乡贤祠不见踪影,只见到一些现代建筑被推翻的影子。虽然不见名宦祠与乡贤祠,但又感觉澄江这块土地上出现的那些名宦乡贤却一直在场,其中许多人的事迹扑面而来。

大成殿前面为广场,左右两庑各9间,里面供奉孔子弟子及历代先儒七十余人的牌位。两庑亦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那些流逝时间的一部分,现在只剩下想象世界中的两庑。文庙,在现有的那些建筑之外,我们只能依靠感觉想象,当然我们也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古建筑被修复之后的情形。我们需要感受那些建筑,特别是建筑之内的那些高贵的灵魂,是它们养育着凤麓,养育着澄江。我们在进入大成殿之前,绕过了大成门,那天大成门是关着的,我们在大成殿前的广场上停留了一会儿。那短暂的停留,竟然有种感觉,就像是为了那些已经逝去,但又一直被铭记的人而停留一会儿,就像是在那个空阔的空间里,与他们的灵魂进行一些对话,我们也将在那样的对话中,不断反观自我,不断反观现实,以便也让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完成生命的表达。在广场上,在停留的间隙里,我们看到了一些雕刻的石狮子,形态各异,你会不由把目光放在那些狮子的造型上,即便我们已经在其他地方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狮子,但这里有着一些在这之前很少见过的造型憨态可掬的狮子,以及大头狮子和形态丰腴的狮子,当这些狮子出现在本该特别严肃、充满仪式感和庄严感的文庙之内时,似乎是对那种特有氛围的一种中和。

▲2017年在文庙大成殿举行祭孔仪式

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式,高18米;开5间,通面阔27.5米,进深19.5米,系土木结构抬梁穿斗汇合式构架,举架甚高,殿中有26根木柱,屋顶以琉璃瓦饰边,中间嵌成两个交叉棱形图案,正脊上镶嵌“国泰民安”等字样。明间和次间装有20道雕有龙凤图案的格扇门,檐枋透雕花鸟走兽,工艺精美。前廊宽敞高大,殿内空间深邃奥衍,里面供奉九龙木雕“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两旁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四配牌位,东西两侧供奉十哲牌位,次间后墙上镶嵌康熙三十四年六月颁发的御制《孔子赞》《四配赞》,前廊上方悬挂清德宗新制的“斯文在兹”匾。民国年间,又在东西两次间的挡风板上镌刻张鑫书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次间殿前中部有五级踏跺至月台,月台长13.8米,高1米,青石包边,青石上均刻有各种浮雕图案,月台东、南、西三面有垂带踏跺,中期南面踏跺宽3米,中有五龙浮雕丹墀一块。月台的周围原来有石栏杆围护,光绪年间重修时,这里的石栏杆也没有恢复。大成殿东西两山墙下各有两翼,俗称“护山耳”。

▲文庙棂星门建筑

大成殿与两庑之间亦各有侧门,通过这两道侧门即进入崇圣祠。崇圣祠为单檐硬山式,面阔5间,殿内供奉孔子先师牌位。崇圣祠东南侧建盥洗所3间,西南侧祭器所3间,旧时每年春秋二仲丁日祭孔时,即在崇圣祠附近屠宰牺牲。这些早已经不存在了。文庙的西侧是明伦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府刘骊建明伦堂于文庙西,正殿3间,东西两庑各3间,左为忠孝祠,右为节孝祠,里面亦供奉本府及河阳县历代忠节孝行者的牌位。前为仪门3间,周以墙垣,明伦堂正殿内镌刻清圣祖、高宗两道《御制训饬士子文》以及元赵孟頫的《范忠宣公忠恕碑》等文物,堂内还存有康熙以来历年添置的经、史、子各类书籍。想象与现实的交互,让一些现实中曾经存在的那些物与人,纷纷回到了文庙之内。

我们在“赵孟頫石碑”前停留一会儿时间,在文庙中,有着太多的物事值得我们驻足慢慢欣赏。“赵孟頫石碑”一出现,我们便知道赵孟頫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名字了,同样赵猛頫石碑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的文物了。当把那块石碑与赵孟頫联系起来后,对于凤麓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觉增加了。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人士,是元代著名大书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篆、隶、真、行、草五体均擅,尤以行、楷著称于世。“赵孟頫石碑”呈黑色,嵌于墙壁之中,题款为:“知澄江府事王堃设趺敬立”。碑文如下:

范忠宣公曰:我平生所学,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又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碑文中的范忠宣公就是范纯仁,为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字尧夫,谥忠宣,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在其父过世后才出来做官,家风俭朴,并言传身教,著有《范忠宣公集》。此碑名为《范忠宣公忠恕碑》。有史料记载,洪武辛西年(1381年)嘉平月既望吴兴赵孟頫书画屏一堂,至万历丙午年(1606年)刘懋武将屏字镶刻在了石碑上。在“咸同之乱”后流落于民间,后被知府陈灿寻回重立。此碑在边地辗转流传多时,可谓历经磨难,但让人感到幸运的是最终留了下来,也才让后人得以一睹其真貌。

文庙旁边是武庙。武庙是祭祀“汉寿亭侯”关羽关帝的祠庙。关帝的忠义勇武,受到历代王朝的赞仰。我们在现存的武庙前面,想象力受到了一些无形的力的强烈阻挠。虽然武庙与文庙相邻,但从现存的规模而言,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们面对着的是始建年代不详的建筑,只知道它重建于光绪年间。我们只能猜测凤麓更多是重文轻武,现实中那些辈出的文人似乎也在佐证着我们的猜测。武庙和文庙一样,经历了一些波折。武庙的地位,以及它所受到的尊崇,让我们可以想象它定然不会是一个平凡之地。武庙仅存正殿和前殿,正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五开间,通面阔16.6米,通进深14.5米,系土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单檐硬山顶。在武庙,我们所能看到的无论什么建筑,它的命运与人的命运一样都是不可捉摸的。文庙,我们还能在一些文字中找到蛛丝马迹,并可以用想象抵达现实,那时的想象并不会显得不负责任与虚空。而武庙,我们只能以别的地方见到的武庙来进行想象,但我们无法说清历史中的一些原委,无法拨开那些重重迷雾抵达现实,我们只是短暂地出现在武庙前面。武庙,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被轻视中被破坏,并最终只留下了这样一点遗迹供我们想象,供我们喟叹。

▲文庙丹樨碑

▼忠恕碑

▲武庙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