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腾飞的凤麓

结语:腾飞的凤麓

凤麓这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凤麓新城不断开发,我们置身其中时,能强烈感受到新城发展的活力,而老城也在这几年的改造中有了醒目的变化。

凤麓古城便是凤麓文化积淀的所在。有着文化积淀的城,与那些没有文化积淀的城之间,有着一眼就能看清的不同。凤麓给我们的独特感觉,特别是那些美好的感觉,就是缘于凤麓的历史文化,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历史文化。

▼腾飞

凤麓老城区是明、清、民国澄江府府治和河阳县(后为澄江市)县治所在地,后一直为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众多地方建筑特色,也是澄江悠久历史和人文传统的主要承载地。经过400多年的时间磨洗,老城经历了改朝换代、时势变迁、兵灾人祸、家族枯荣、文化激荡等等的冲击之后,沧桑感随处可见。老城的建筑主要以土木砖瓦为主,这也让这些建筑很容易遭受到侵蚀,因此在老城之内,已经很难见到明代建筑;现在看到的古代建筑,最早的只能上溯到清康熙年间的,保留不多且少人居住、破败不堪。现存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可分四个时期:清前期(1662—1735年),即康熙、雍正两朝;清中期(1736—1861年),即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清晚期(1862—1911年),即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民国时期(1912—1949年)。老城区街道格局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许多传统建筑和民居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气象。但在时代的变迁面前,老城的部分功能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些我们在现实之城中感觉到的种种新旧交替,需要革故鼎新。

老城区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出现的裂痕,只能通过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来完成。在很长时间里,许多居民拆旧翻新,老城区内部的建筑古今混杂。

回顾历史,凤麓老城一直不断经受着一些重大的变革,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这些变革面前,老城的处境多少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矛盾日益凸显。要求新求变,才能与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相平衡。老城就这样被包围在了现代文明之内,老城之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幻彩,一派繁荣,而老城却变得异常沉寂。

老城在历史变迁面前,早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依然无暇顾及老城。当人们把目光重新放在了老城之上时,才惊奇地发现老城已成了幽暗沉寂之地,这与我们进入历史的繁荣中所看到的城是不一样的。记忆之城在人们面前开始模糊,想象之城在现实面前失去了腾飞的力量,现实之城在现实中的未来之路开始变得道远且长。

一座城与人一样,有着莫测的命运。现在,一座城里的那些古老建筑,同样有着莫测的命运。老城的命运摆放在了人们面前。而老城的重要,不只是一座老城,在改造修复之后,老城将以全新的面貌成为整个澄江城的一部分,同时它也将不只是作为文化符号、历史坐标的方式存在。

▲旧时的北正街

老城的改造正在科学合理地进行着。现在老城的一些部分已经在最先的改造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集中了文化展示、餐饮购物、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当老城整体完整改造后,它的整体必然会焕发出更为亮丽的光,也更会满足人们对于一座城的期待,也更能满足不同人在这座城中需求的多样性。

老城改造无论是放在哪里都是一个难题。在21世纪初,澄江市委、县政府就动议老城改造工程,提出了许多构想,做了初步的规划,并按分步实施的思路,启动了西门水果街拆迁改造的尝试。经过近三年艰苦曲折的努力,建起了既有传统民居元素,又有商业业态的“揽秀园”,如今,揽秀园已成为老城区最富活力的商业街。但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水平的局限,老城改造阻力巨大,加之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政府无力融资、企业望而生畏等因素,老城的继续改造困难重重,并最终停了下来。老城改造由此搁置了将近20年。近年来,随着国家棚户区改造工作深入推进,有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澄江顺利实施了小西、廖官营两个片区的棚户区改造,同时别的片区改造也正在有序进行着。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要求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切实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省市相关精神政策,澄江市将县城凤麓街道老城确立为棚户区改造项目,成立了“澄江市老城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指挥部”和“凤麓街道老城棚户区改造工作组”,制定了《澄江市凤麓镇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归》),《总规》按照省委、省政府“提档升级”的发展要求,结合澄江市打造“生命之城·高原滨湖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确立了老城改造的三个定位:一是传承澄江历史和文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工程;二是提高完善防污治污系统,建设美丽宜居澄江的环保工程;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深化完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形态,通过改造,提升城市品位,重塑老城形象和活力,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这是旧城改造的规划,也是未来之城在我们面前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建设中的凤麓新城

旧城改造完成之后,那些被规划和被畅想的蓝图将变成现实。就像当时徐可久对于一座城的想象与建构,那种建立在智慧之上的深思熟虑,让一座城展示着恒久的生命力,而旧城改造,同样也是以人的智慧作为依托的。

在老城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无数次想象过一座老城的复活。老城将以什么样子复活?在已经经过多次科学论证的旧城改造方案中,我们获悉这些古建筑该恢复的部分在得到恢复的同时,它还将顺应历史与时代的发展,融入很多新的元素。我们想象一下当年徐可久他们登上舞凤山巅时的感觉,他们那时所进行的是勘探,极目四望,北面的梁王山驰奔云矗,气势雄伟,绵亘数十里,中分一脉,面向正南而下,形成舞凤山。凤山的左右,两山环列,控御着广阔的平川,前面俯瞰着浩渺奇秀的抚仙湖,我们同样会不禁赞叹:“灵秀钟于此矣!”旧城改造中,保留老城的街道布局维持其方正严整的风貌,承袭“丹凤衔书”的美好意象,把“丹凤衔书”的意象真正保留下来。

▲幼儿园

我们将看到完整的一座城,一座老城,有四个城门,有一些牌坊,有李府建筑群,有七星井,还有其他的建筑等等,它们不再是我们原先进入其中时,在惊叹之余多少会感到有些遗憾的样子。

四个城门和牌坊恢复之后,我们将不用再在想象世界中制造一座城,那时我们已经不需要苦苦寻思,苦苦想象,而是已一目了然。我们将看到老城墙垣围护,东西南北四门耸立,并建有角楼、钟楼,雉堞严整,含藏敛聚。我们将真正看到四个城门,以及城门上极富诗意的命名——“拥晖”“仪凤”“揽秀”“澄波”,这些早已浸入澄江人灵魂深处的名称,它们早已彰显着名称的不简单,以及名称的深意。那些历经时间与文化双重积淀与命名的牌坊,也都有着自己一段独特的故事,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当它们被重新修复,又将以自己的方式彰显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这座城的内涵。

文庙建筑群将被修复,这个云南第二大文庙,一直以某些部分的缺失而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对它进行修复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对时间所带来的遗憾的一种弥补,是对于时间所制造的某些空白的一种填补。现在它已经足够让人惊叹,包含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泮池、武庙、文昌宫、忠烈祠等建筑,规制完整。但在惊叹之余,我们又无法避免遗憾的叹息,当那些缺失的廊庑厢房、崇圣祠、照壁、礼门、义路、文明坊等建筑恢复重建之后,更会让出现在其中的人们发出悠长绵延的惊叹;武庙、文昌宫、忠烈祠得到修缮之后,将更加完备雄伟。文庙一直是老城的文化灵魂,它甚而是整个凤麓的文化灵魂,同时它也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

▲20世纪50年代建的新华书店

当我们进入李府建筑群时,其破落令人感慨万千。这是老城区最具代表性的私人府邸,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建筑自清初康熙年间直到民国时期,穿越时空300余年,主要建筑“五凤楼”及其深院门厅,至今仍基本保持原样,是难得的民间建筑“博物馆”,也是李氏一门“七世联科”“阀阅家声远”的文化遗响,保留和恢复并加以修葺完善,辟为民俗馆,将是澄江一处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景观。无法想象,当看到它被修复的模样时,我们又将会有着怎样的感触,毕竟在这之前,我们在进入其中的时间里,感触已经太多太多。

七星井,同样是凤麓独特的景观之一。在这之前,它的主要意义是府城迁建后,为了保证民生,满足城区人畜饮水需求。七星井有着很讲究的布局,自城东南角沿东北至西南角,构成“北斗七星”状,取天地相合相应之意,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七星井现存四口,待把其余三口恢复,我们又将看到完整的七星井。

还有其他的一些古迹得到修复之后,我们将在这些古迹上看到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就像我们会在翻新的城隍庙里看到一个戏台,一看到那个戏台,我们脑海中又将闪现出一段历史:中大师生又在戏台上演出“文明戏”和宣传抗战的进步戏剧。还有其他的庙宇,它们早已不仅是老城的民间信仰依托,还承载了一段文明启迪的文化史。

▼舞凤山上看到的银装素裹的凤麓新城

还有凤山书院的重建。过去,除府学县衙外,书院一直是教书育人、文明传承的主要场所。澄江迁城后,于康熙年间建起凤山书院,几百年间培育了许多人才,其遗址后改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党校等,文脉一直延续至今。重建书院,也是对文化的承接、对文明的尊崇,意义深远。

▲化石广场

别的民间老建筑也将得到修复。它们的修复将是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美学在凤麓的一种展示,同时也彰显着历史的厚度。那些分布于景宁街、庆善寺街、文庙街等处的诸如郭大殿子(名门望族郭氏老宅)、花大门(传说明永历皇帝曾驻跸于此)、邹家大院(延续好几代人的名门重院)、刘支队长宅等,此外,还有原中大教授杜定友故居(杜定友乃是中国图书馆之父,享有世界声誉),等等,这些建筑,无一不在述说着时间的厚度与文化的深度。

由于受破坏的程度不一,在旧城改造和修复中,只能是修复与改造相结合,这将是在凤麓老城的原址上,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化的理念,再造的一座有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的城市。在修复过程中,保留了我们要的记忆,同时也保留了必要的想象。老城有它的优势,这将不再只是局限于老城那很狭小的世界之内,而是把它放在了整个凤麓镇、整个澄江市,甚而是更大的世界之内,它的优势凸显无遗,那些仅仅只是它自己所独有的东西将展露无遗。

▲20世纪90年代时的购物中心

▲原党政机关办公地(现习惯称“老政府”)

▲华美达酒店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老城最终被改造成了一座如同其他很多世界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古城一样的话,那么这座城最多只是在复制其他世界对于一座老城的认识,往往忽略了老城改造时自身的重要性。但在那些美好的想象与精心的规划里,我们看到了对于老城本身的重视。老城是重要的,老城是独有的,它依然有着我们对于它整体的那种源自历史的把握,同时老城的改造还将“以凤麓老城历史格局为基础,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澄江本土文化体验为主线,集合古韵民居、环保功能、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可以安居的家园、可以度假的城市、可以休闲的街道,满足居民和游客多样化需求的综合平台。形成环抚仙湖旅游综合服务中枢,环抚仙湖旅游度假区核心门户,澄江文化旅游的聚散中心”。

旧城改造之后,凤麓的一些东西将不再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我们在其中一眼就会看到某些我们一直所希望的完整,即一个文化的整体,能清晰看到时间之河流淌的轨迹,以及依然在汩汩流淌的样子。我们同时也将会看到类似振兴街上一样,传统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那时,我们既可以进入历史的深处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也可以从那些古老的文化中暂时抽身,享受现代文明的硕果。

新兴的老城,将是凤麓一个真正的缩影,同时也将是凤麓发展的写照。到时从老城之上,我们就能感受到凤麓一直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及无限可能的未来。凤麓老城,在既保留着让人痴迷的古朴意味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个老城在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时应该有的新的风貌。那真就是完成了一个现代之城和古老之城的高度融合。丹凤衔书,丹凤朝阳,丹凤腾飞,一座老城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腾飞。

一本书被打开,又被我们合上。于我们而言,它又将贮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供我们回味、遐想,同时它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浸润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与灵魂。凤麓将以它独特的建筑美学、生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往后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一座城被打开,一座城通过改造,顺应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应该有的新鲜的生命力,它不再是一座闭合的城,不再是某种意义上古老的城。在老城已经焕发出生机的部分,在那些正在进行着的规划中,我们看到了凤麓是一座有着文化传承的城,也是一座迅速发展、包容开放的城。

▼凤麓新貌

改造后的老城,将与凤麓新城中纵横交错的街道,以及各个新区,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格局。凤麓古城在修复改造之后,所呈现给我们的是文化的积淀与活力,而新城所呈现给人的又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我们将看到依托着文化与经济的活力真正腾飞的凤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