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甲
与吴宏业相对稀少的事迹不同,李发甲的一生在时代变迁面前,并没有遭受如吴宏业一样的多舛命运。与吴宏业一样的是,在凤麓同样有那么一条街,与李发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在这之前你不曾听说过李发甲(但这样的可能性太小,就像在澄江,没有人能够忘却像赵士麟,以及后来的罗佩金、李增等名人一样,人们早已对他们的事迹如数家珍),那么当你出现在凤麓街道,你就会发现李府街的特别,那是用他来命名的一条街,这样的命名还是在李发甲任湖南巡抚之时,康熙帝赐李发甲出生的街为李府街,这样的一条街被命名的过程,也可以算是对于一个曾在上面留下了重要成长印迹的生命的高度赞扬。这与后人命名,有相同又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是李发甲在还未真正完成一个人的完整的一生时,就已经被高度肯定,这也足以说明李发甲在为官过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相同的是对于一个人在当地历史中所占据的重要意义有关。当知道李府街的来源,走在那条街道时,我们都会想到一条街的魂归何处与魂之源头,我们同样也意识到李发甲的重要。
▲李发甲画像
▲李发甲墓碑
进入李府,虽然有些破败,但规模依然宏大,你在感叹时间变迁的同时,会有强烈的好奇想知道李府背后的李发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那时,当我们出现在李府之内时,李府之内空落落的,连他后人也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只留下了一个无人的空间等着人来填充。当李府被修缮之后,只要出现在其中,看到的将不会是在修缮之前的空,而将是关于一个生命很饱满的轮廓,那样饱满的生命将会用生命的意义来影响着一条街,影响着整座城。我们在想象着那个空间之内,将至少出现怎样的生命轮廓,我们同样在想象出现在其中,我们将会了解到什么样的李发甲。
李发甲(1652—1718年),字瀛仙,号云溪,官至湖南巡抚,是澄江历史上除李恢、李蕃、董云汉、赵士麟、罗佩金、李增等人外著名的历史人物。澄江这个不算很大的地方,在康熙年间就出现了赵士麟和李发甲两个巡抚,这已经足够佐证了澄江这个地方文运之昌盛,人才之辈出。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知道,李发甲博览群书,对历代政治、经济深有研究,这也为自己的为官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一生取得的成绩,同样与自己一直坚持的人生哲学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机遇于难决而后能决者为智;事遇于难断而后果断者为能”。他所认为的也一直在他为官为文生涯中得到了证实,他一直就是用这样的理念支撑着自己不断往人生的高峰攀爬着,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低谷与艰辛,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智慧完成了对于生命的真正注解。
▲李发甲居易草堂诗集
李发甲的一生,也并没有被简化后的平步青云,同样有着曲折,同样也是与自己的命运不断抗争的过程,同样也是不断努力,慢慢展现自己政治上的才能,同时遇到了一些贵人推荐,才得以真正求得实名。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李发甲在乡试中中举,却在进京赶考中,名落孙山。李发甲回来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发愤图强,以行动印证着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那种理解与追寻。第二年,在朝廷举行的“大挑一等”考试中,李发甲成绩突出,被吏部授予为云南大理教授。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需要这样的一些际遇,当然,李发甲也是一个真正用心之人,遇到机遇的同时已有准备。李发甲在大理任教授四年中,尽心尽力,积极在大理兴建扩建学堂,广收学子。李发甲在大理任教授四年后,调元江府任教授。无论是在大理还是在元江,李发甲都意识到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的重要性,当然一个大的氛围的营造都需要从基础开始。李发甲在积极办学的同时,还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无论是在大理还是在元江,李发甲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李发甲也因为这些突出的成绩,升迁为河北冀西灵寿县令。这对于个人是一次升迁,但考验也摆在了他的面前。
灵寿县,因为地域本身的限制,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让它在当时成为了一片恶土,经常闹干旱、遭蝗灾,在这样民不聊生的土地上还容易滋生匪患。这样的艰难困境摆在了面前,李发甲也深知条件之差,人民生活之苦,便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己任。他深知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把这块恶土变成沃土。李发甲到任后,开始深入调查,实地勘察,动员民众,消灭蝗虫,大兴水利和农桑,没有几年,灵寿县就再不是往日的那片恶土了。在灵寿县为官的几年,李发甲也展现了为官的胆识与才干。李发甲也深得当时在朝廷任学士的李相国(名光地)的欣赏,极力向康熙帝推荐李发甲。
康熙亲自对李发甲面试,并得到了康熙的欣赏和器重,因而赐他复姓李(李发甲在此之前原名叫施发甲),并提升他为监察御史。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李发甲一直延续着自己的为官之道,真正做到了铁面无私,刚直不阿,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康熙四十一年(170年),李发甲还曾因为成绩突出,康熙帝御笔唐诗一首赐给他,这首诗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第二年又敕命赠李发甲之父为“文林郎巡视东城福建道监察御史”,敕文称赞李冕“令德践修,义方夙著,诗书治后”,“笃生杞梓之材,功归庭训”。又敕赠李发甲母施氏为“太孺人”,敕文称施氏“勤慎宜家,贤明训后”,“鞠子有成,树良材于桢干。”这些都足以说明李发甲在当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同时其为人也深受认可,不然康熙帝也不会几次三番地对其大加赞赏。
▲李发甲书法作品
▲李发甲篆刻作品
▲康熙帝御书唐诗一首赐监察御史李发甲
李发甲的人生轨迹,相对于赵士麟可谓平步青云又多了一些坎坷,当然不同的人必然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一些挫折和磨练的重要性也必不可少,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与智慧绘就了属于自己最辉煌灿烂的人生篇章。后来,他因《赈济齐饥疏》奏本,被革职。后又因得到康熙帝的关心,而被调任口北道道台,还先后任天津知府、京东臬司(又称按察使司)、福建布政司等职。在被降职任用期间,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反而做出了突出成绩,再次得到了康熙帝的欣赏。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为李发甲加三级“敕命七道”,九个月后,补授湖南巡抚。上任之初,李发甲再次面对着由于连年荒旱而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李发甲通过下令府县官员开仓赈济灾民和向藩库借银两等方式,使灾民暂时不至陷入深渊。在这之后,李发甲开始兴水利和农桑,一心一意为民。但这样的努力为民,最终也让李发甲积劳成疾,并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任上,时年66岁。
得知李发甲病逝的消息,康熙很是悲痛,谓李发甲“清廉持身,实心尽职,应得恤典,特赐祭葬”。“清廉持身,实心尽职”,真可谓对李发甲一生为官的最好总结和最高赞誉。
当翻开云南近代历史,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一个个历史事件映入眼帘,许多人为了国家命运民族兴亡而在奔走呼告,无数仁人志士不计个人荣辱,不顾身家性命,努力克服万难去寻找国家之出路,不断地发起一起又一起的革命和运动,而其中的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无疑是最具波澜壮阔和最浓墨重彩的。它们和后来的云南抗战、滇军起义一起,构成了云南近代历史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着一群人,每一个事件都有一些核心人物,而这些核心人物中的大部分并不是为名利,而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典范,真是为了国家命运而倾其所有。在翻开凤麓人物图谱之时,我们在这个关乎国家重要转折之时,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虽然生逢乱世,却因为强烈的家国情怀,而纷纷走出家门,以各自擅长的方式,投入到了为家国命运的不懈奋斗之中。罗佩金和李增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也因生逢乱世却全力为国为民而在云南近代史册中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