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麓街道历史沿革
明隆庆五年(1571年),澄江府由旧城乡绣球山迁到舞凤山南麓建城,故名凤麓镇。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县,凤麓镇易名为澂江市第一区。辖提古、梁王、九村、七江四个大村。
民国八年(1919年),废区改为八个乡,县城为仁义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区、乡、镇阁邻分设四个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区,全县行政区划分为七乡、一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民国政府“宪政”时期,废区、乡制为保、甲制,仍称凤麓镇。
1950年6月16日,澄江市人民政府成立。将七乡一镇改为四个区。
1951年4月,改街政权为乡农协会,会址设于极乐寺。
1952年12月,建立城关镇。
1958年1月,全县撤区,保留三十个乡(镇),城关镇为乡一级城镇。
1959年4月,全县划为三个公社,城关镇属吉花人民公社。城关镇改为城关管理区。
1961年4月,改城关管理区为城关大队。同年5月机构调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辖小西、忠窑两个乡,共有九个生产大队。
1965年12月,城关人民公社升为区一级组织,与小西、忠窑分开,复名为城关镇。
1968年2月,改城关镇为城关公社革命委员会。
1976年1月,改城关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城关公社委员会。
1983年12月,机构改革,党政分开,设区建乡。正式成立澄江市凤麓镇人民政府(属县直辖镇)。分门建立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居民委员会,四个街道委员会。
1986年7月,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四个办事处,辖二台坡、非大田两个山区自然村。
1992年8月,凤麓镇机构设置为企业管理委员会。农业管理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镇办公室。
1998年4月,凤麓镇调整机关内部管理,把全镇工作分为五大组。
1999年10月至12月,凤麓镇开展撤村建委工作,撤销了所辖的东、南、西、北门办事处,建立东、南、西、北门村民委员会,解除了凤麓镇政府与各办事处的隶属关系。
2002年7月1日至12月25日,以凤麓镇为社区建设主体,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拥晖、澄波、揽秀、仪凤四个社区党总支、三十五个居民小组和十九个党支部。
2011年3月,凤麓镇撤镇设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