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麟

赵士麟

当历史的尘埃慢慢消散,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慢慢消散,本以为有关“天官”赵士麟的许多东西也将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但出现在凤麓之时,与想象中相反,赵士麟一直存在于凤麓,生命的那种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即便根据历史资料来看,赵士麟并非凤麓人,但他与凤麓又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在凤麓城里,官府曾经因为赵士麟为官取得的成绩为赵士麟和其继母建了“少宰”“百岁”两座石坊,赵士麟的夫人和后人,返回澄江后一直住在凤麓城里。而更深层次的与凤麓之间的联系,是赵士麟对于这座城的影响,那种超越了时间,已经有着永恒意味的影响。当我们出现在凤麓时,对于赵士麟的了解,很浅,但许多人一提到赵士麟时的那种滔滔不绝,却让人印象深刻。那些人就像是以赵士麟的某种精魂在活着,他所留下的那些各个方面的遗产,为官为学方面最终所化成的精神上的晶体,被凤麓被澄江被不只是澄江的世界和人们记着。我们在咀嚼着赵士麟的一生时,也被赵士麟默默影响着。赵士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凤麓一代又一代的人。

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生于明崇祯二年(162年)四月初八亥时。赵士麟读书启蒙较早,先是在村后的龙青庙私塾里尾随马五全先生学习,十岁时诗书精进,十五岁习作诗文。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随之便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沙彝扰滇、流寇乱滇的南明统治时期,私塾、府学、县学纷纷停课,百姓流离失所。期间,十六岁时母亲病逝,十九岁时父亲病亡。但这并不能阻止有着宏大志向的赵士麟,他通过去宝华寺、华藏寺等地以寄宿自学的方式继续学习,这样的努力也让他的人生充满了很大的可能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659年,南明灭亡,云南纳入清朝版图,并于当年重启科举考试,30岁的赵士麟考取秀才食庠,次年又中了举人。康熙三年(1664年),赵士麟才考中甲辰科进士。虽然此时已经三十五岁,但对于他来讲并不晚,从此可谓毫无磕绊、平步青云。在此后的为官生涯中,赵士麟不断展示着自己在为官方面的才华与运筹帷幄,由于他善于学习,善于把握机会,深知为官之道,从而真正做到了仕途一路通畅。同时还能很好地兼顾家庭,并以孝顺著称,迎养继母的许多故事被传为佳话。

▲赵士麟画像

赵士麟官至康熙朝的吏部左侍郎,纵观几千年的云南历史,这样的人也不多,澄江人也因此称赵士麟为“天官”。提到“天官”赵士麟,因为他的号,我们情不自禁想到的是玉笋峰。当看到玉笋峰时,我们同样会瞬间想到“天官”赵士麟。这是山与人完美交融在一起的明证。玉笋峰在澄江坝子西南角的抚仙湖边上,玉笋峰在澄江俗称尖山。赵士麟见到尖山的时候,一种智者乐山的感觉油然而生,那种古人与山水之间的精神上、灵魂上的联系在那一刻喷涌而出,他看到的不只是山,更多的是看到了一座山的那种象征意义,或者是真正感受到一座山背后属于精神的东西对于自己的震撼。赵士麟的志向胸怀、人格风范,更像玉笋峰,至少是有着一种强烈的如玉笋峰般的感觉。即便是现在,当很多人提到这座山时,还是会把山与赵士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山与人之间已经完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表达。

▲赵士麟书法作品

▲赵士麟篆刻作品

▲赵士麟《读书堂全集》

我们现在回望赵士麟的一生时,不只是从他为官一面来看,还将从他的学问,他在为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来看。甚至为学才是关键、才是基础,赵士麟对理学及儒家经典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这从其《敬一录》中就可知道,他说:“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正是这些思想,让他在不断审视自己的同时,也有了在对人对事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与智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的学问、思想、人格和品性成就了他的历史功绩和人生高度。

在总结赵士麟三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最为突出是台湾善后问题的政治方略、巡抚浙江还旗债、疏运河、开海禁、裁标兵、启书院等政绩,这些赫赫政绩,当被我们一一列出之时,赵士麟的一生已经足够辉煌,这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赵士麟任浙江巡抚。对于国家而言,浙江因为地域的富庶,而成为要地。赵士麟在解决台湾问题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才识,得到康熙皇帝的看重和信任。他在浙江任巡抚,虽然才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却解决了许多诸如疏浚杭州运河、“印子钱”等很棘手的遗留问题,同时也大刀阔斧地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绩,真可谓为了百姓用尽心力。

赵士麟到任之初,当时的杭州运河已经今非昔比,曾经的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大运河的价值和意义还远不只是交通那么简单,但由于泥沙淤积、河堤坍塌等原因,致使一条真正有价值的大道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反而成了阻碍,甚而是一条累赘性的河流。它的问题可谓一目了然,疏浚大运河早已摆放在历朝历任的面前,但由于这样的工程耗费的资金,以及使用的人力都超乎想象,因此疏浚大运河,便成了一个只是被人谈论和感叹的话题。赵士麟一到浙江就开始谋划疏浚大运河的相关事宜,但困难就摆在面前且很明显,牵涉也很多。这也是为何赵士麟到任之前,疏浚运河一直被搁置的原因,这个工程巨大的耗资就让人畏惧不已。他也想到了在疏浚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种种困难,但一想到这是惠及杭城百姓的工程,就亲自实地勘察,一边四处寻访治河良策,一边又认真仔细地对工程做更精确的核算。赵士麟拨官银四千两,以回龙桥一带作试点,同时采取官投资银和民间集资相结合的办法。他动员了各方力量,还亲体力行地捐资、指挥,仅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由于赵士麟在治河方面取得的成绩,杭州百姓把他和唐代修白堤的白居易、宋代建苏堤的苏东坡合称“三贤”,这也是对赵士麟功绩的最大肯定了。

▲赵士麟草书条幅

▲赵士麟《台湾善后疏》

▲赵士麟书联

那时,还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就是那些留在杭州的满旗营兵将向老百姓放债的问题,这其实就是高利贷。那些所谓的“印子钱”,对当地的百姓造成的影响很大,导致很多百姓生活凄苦。赵士麟只能去和满旗营的人协商,与其说他是去和满旗营的人协商,倒不如说是为老百姓去求满旗营官兵,其中苦衷只有他本人自知。他还出银两万两,代民还债。他的这一举动也让满旗营将士和杭州官吏很是感动,杭州官吏纷纷出资代偿,满旗营将士决定只收下五万两就烧毁一切债券。于是,“印子钱”问题才得以解决。这同样也是一件造福于民、功在千秋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疏浚杭州运河和解决“印子钱”问题,都只是其抚浙两年间所取得的众多政绩中的廖廖几件而已。1686年四月,赵士麟任江苏巡抚。在江苏任巡抚的期间,延续着他在浙江时的施政方针,政绩依然不凡,次年四月,他被调任兵部督捕侍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赵士麟升吏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在吏部任职的期间里,赵士麟都在践行着其为官为民之道,一直清正廉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初八,赵士麟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一岁。

我们现在回顾他的一生,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他在当时以及延续到后世所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因。赵士麟因为为官方面突出的成绩,而让我们忽略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无论是他的散文还是诗歌,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赵士麟穷尽一生,真正通过自己的智慧、才能与努力,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真正实现了作为人的价值。即便在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一生中得到很重要的启示与滋养。

▲赵士麟《读书堂全集》

▲赵士麟《读书堂采衣全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