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书院
在1999年11月时,凤山书院原有的那些建筑被彻底拆除了,这个延续了300多年的书院彻底消失。它至少是存在了一些人的记忆中,同样存在于一些记载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一些人的想象世界之中。书院曾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略带遗憾的情绪中进入时间深处,去寻找澄江的澂心、玉笋、河阳、凤山等书院的影子。在中国传统的地方教育体系中,居于最顶端的是各府州县官办的庙学,也称黉学,其下是官办或官民合办、民办的书院,再则是官办、官民合办或民办的义学,此外还有地方、家族等社会力量开办的私塾。
凤山书院已经消失不见,我们似乎更多只能依靠文献去找寻它的踪迹,当然还可以依靠一些人的记忆,记忆与文献交织在一起。澄江最早的书院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71年府、县治迁到凤城后,先后建起了澂心、玉笋、河阳、凤山四个书院,除了凤山书院而外的其他三个书院先后消失,而凤山书院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广泛。这些书院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澄江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重要原因。
▲凤山书院照壁
凤山书院最早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原址在今劝学街凤山小学一带,由当时的澄江府通判张友宓主持兴建;乾隆五年(1740年)知府来鸣谦移建于府署后面;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移至旧通判署,即原教育局、党校办公地址;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府钱昌龄率训导李焘改建书院的大门。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府对于凤山书院的重视,一方面不断扩大规模,另外一方面在财力上也大力支持,这也让凤山书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澄江最著名的文化传播阵地。
咸丰、同治年间(1856—1871年),凤山书院被火烧毁。光绪年间,府县官绅多次重建。被重修的凤山书院位于劝学街,即今县党校、教育局,往后直伸到二中下院。临街为门(原为学政行),辕门后为水池,再往北是三间讲堂,讲堂各有书舍九间,构成一个宽阔的院落。经过讲堂往北又有后堂五间,后堂中供奉先师孔子牌位,后堂左右各有两庑五间,西北角建霞建楼一座。
很多时候,即便就在书院上面,我们在关注它的功用的同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把注意力放在建筑本身,特别是把目光放在那些细部的构建、彩绘之上,在那些精致的美面前,我们经常能想象到的基本都是建筑美感。似乎建筑的美感,总是有些抽象,但在凤山书院,或者可以直接往大里说,在凤麓镇,我们在很多建筑之上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有关建筑的美学,那种需要你付出所有的感官慢慢去感觉的东西。你总会在这样的情形下,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些建筑面前的初衷,往往会有一些意外的东西散开来。
▲澄江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七月澄江县立凤麓小学高级第十班学生毕业纪念
▲凤山小学百年庆典
根据记载,凤山书院原有“三宝”,一是原藏于澄江府学的元人赵孟頫书《范忠宣公忠恕碑》。二是悬挂在大门上的一副对联——“门外秀双峰金莲玉笋,此中惠多士时雨春风”,对联的对仗典雅工整,高度概括了澄江一郡的自然人文优势。三是悬于大堂上方的巨匾“派宗鹿洞”(“鹿洞”是指南宋时期朱子传播理学的白鹿洞书院,为南宋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这方巨匾体现的是书院的办学宗旨与文化精神。
到光绪末年科举废除后,凤山书院原来的功用发生了一些变化,凤山书院的名称也开始改变,书院改成了澄江府属中学堂。到民国时期,成了澄江中学和凤麓小学的校址。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划归澄江中学、凤山小学,后半部归入二中宿舍,前半部又先后划属教师进修学校、党校教育局等。
▼新建的澄江二中
1999年11月,又一个时间节点,凤山书院原有建筑被拆除。沿袭了300多年的凤山书院,至此消失,徒留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