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福寺

普福寺

庙宇与人们生活走得很近,近得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日常,近得成了人们办客事和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果第一次出现在其中,特别是作为外人出现在其中,并目睹这样的情形时,一定会感叹,庙宇在凤麓的存在早已超出了我们对于一般庙宇的认识。普福寺就是这样的典型。

普福寺位于景宁街。与极乐寺一样,我们同样也是在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形下,进入了普福寺。我们进入的是现存的普福寺,我们看到的是它现存的部分。查阅史料,关于普福寺的建筑年代并不翔实,在府志记载中,知道此寺在清道光以前已存在,在同治年间遭兵燹被毁。与众多的庙宇一样,普福寺同样经历了几次被毁与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普福寺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普福寺是独院式寺庙,大门上的“普福寺”匾,传为赵士麟所题,这也让普福寺有了另外一些附加的意义。我们进入普福寺后,看到普福寺是土木结构建筑,只有正殿、前殿、厢房。与其他庙宇规模的宏大相比,普福寺现存的建筑,可以说多少有点稀少,但普福寺在凤麓所具有的意义,其实又不仅只是由建筑的规模来决定的。普福寺临街,我们在街道上走着走着,它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些作为装饰的龙凤浮雕与花卉图案。正殿为三开间,中为通道,殿内原塑罗汉泥像。中殿与正殿之间为院落。前殿为开间,有三级石阶通明间。现东边厢房内尚遗存有刻《重修普福寺碑记》的石碑一块,通过碑记就可以大致了解普福寺的建造情况以及所遭遇的命运变迁。普福寺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与其他的寺庙一样,我们外人进入这些庙宇中时,更多是对它的建筑风格感兴趣。它所具有的建筑上的意义,同样是它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当然,与其他庙宇一样,建筑上的意义同样也只是它价值的一部分。

▲普福寺

▲重修普福寺碑记

我们出现在普福寺时,一些人正在做客,他们邀约我们在那里吃饭,我们婉拒了。那时我们真有一种把那个庙宇本身忽略的感觉,那时我们只感觉那是生活的一个场所,作为庙宇的功用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走出普福寺,但普福寺所留下的那种感觉一直没有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