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始计划。那个时候,还没有博客,也没有微博、微信……对于新媒体,业界和学界给出了多种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不过,这个定义没有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区别做进一步阐述,没有揭示媒体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面的变化。
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个定义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者和受众两个角色的严格划分,在新媒体环境下,没有所谓的“听众”“观众”“读者”“作者”,每个人既可以是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者,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可以说,《连线》杂志将新媒体互动性的特征揭示了出来。
蒋宏、徐剑提出,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都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①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②
《新媒体百科全书》的主编斯蒂夫·琼斯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图书,报纸是新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新媒体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内涵。新媒体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终结,人类的需求不会终结,新媒体也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个现存的平台。
从上述对新媒体的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概念。
(1)“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型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2)“新媒体”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不同的时间段,新媒体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互联网普及的初期,新媒体主要以互联网为媒介,网络新媒体为主流,而现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演变,我们处于“万物皆媒”的新环境阶段。当前,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等。
(3)“新媒体”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新媒体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个现存的平台上。当前,新媒体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综上所述,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媒体形式,较以往的媒体具有全新的传受关系性质和全新的技术手段。
①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②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J].中国记者,2003,2(5).
(二)新媒体的特征
数字技术是新媒体发展的原动力,现阶段的新媒体无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所以也有人将新媒体称为数字媒体。正是由于数字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技术,所以新媒体表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征。
1.互动性
从数字技术特性来看,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性特征。数字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多样化传播,整合了媒体资源。任何新媒体的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手机信息、数字电视等都可以通过编码,进入信息系统之中,从而为各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体所共享。因此,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媒体、任何人的信息传播和接收都成为可能。可以说,在新媒体传播中“处处是边缘,无处是中心”,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共享性
互联网将全世界的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其超链接技术又将这些海量信息融合在一起,其开放、共享的程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媒体。受众能够将所看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出去,并将信息与其他用户共享。比如,百度文库是提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开放平台,用户可以在百度文库在线阅读或自由下载论文、专业资料、课件、试题、各类公文模板等,而这些文档也是网友上传提供的。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利用Facebook(脸书)和Google(谷歌)等社交媒体寻找亲人、通知当局和表达支持,成功地将关注尼泊尔地震的全球民众汇聚在一起,展开多元化救助。
3.即时性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限制,使信息能在瞬间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真正实现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一般而言,传统媒体具有出版周期,且版面、时长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信息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新媒体可以随时更新新闻信息,可以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直播,如2019年四川凉山木里县森林火灾,受众通过新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信息。
4.个性化
从信息传播行为上来看,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节目、电视频道等媒体,主要针对的是一群用户的需求。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针对精准化用户的需求,使得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节目、文章等信息,充分地满足了不同用户千差万别的喜好。通过新媒体平台,每一个人不管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可以自由地发布观点、传播信息等,新媒体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给新媒体使用者提供了个性化展示平台。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受众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曝光,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信息管理和监控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超文本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组合方式,因为它可以将分布于全世界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用户只要连接到一个网页,点击链接就可以访问其他相关网页。因此,用户可以按照自己所需所好进行信息的编排与传播。新媒体的超文本特点,大大增强和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可读性与传播速度。
(三)新媒体的分类
当前的媒体形式可分为五类: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平面媒体为第一类媒体,广播为第二类媒体,电视为第三类媒体,互联网为第四类媒体,移动网络为第五类媒体。在五类媒体中,新媒体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两类媒体,重点是指二者的增值服务。但这并不是说,第一类媒体到第三类媒体就被排除在新媒体之外,它们经过改良与发展,也衍生出很多具有新媒体特性的新媒体形式。因此,当前的新媒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数字新媒体
数字新媒体不是真正发展出来的媒体的新类别,而是指第一类媒体、第二类媒体、第三类媒体应用数字技术以后的新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三类媒体:纸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已无法再坚守传统的、固有的传播方式,而是加快了数字化进程,走上与第四类媒体、第五类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经过融合创新后升级换代为数字新媒体。
2.网络新媒体
第四类媒体发展到宽带互联网阶段成为网络新媒体。它为人类信息交流创造了全新的模式,使得信息瞬间便可传播到全世界。因特网在全球的迅速扩展,标志着网络环境的形成。网络环境的形成正式宣告信息社会来临。在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彻底改变。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全社会的共享。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的产出主要来自用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行传播、交流与共享。用户主导、用户参与、用户分享、用户创造是网络新媒体的重要特点。
3.移动新媒体
移动新媒体是指第五类媒体,即移动网络的无线增值服务。它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种移动视听终端,传播和展示即时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媒体。它首先继承了第四类媒体即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其次,移动新媒体覆盖人群广,使用手机和无线网络的移动终端用户全部是其受众。据CNNIC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8.17亿,网民数量不断攀升。这使得移动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及时、传播方向可定向、传播成本低、影响力大的特点。这些特点促使移动新媒体成为当前社会最普及、最快捷、最方便并可实现强制性信息推送的主流媒体之一,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表符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手机是移动新媒体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