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的发展瓶颈

二、新媒体营销的发展瓶颈

(一)社交媒体视域下的隐私问题

社交媒体最早是作为“虚拟年鉴”在大学生群体中诞生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同时青少年在Facebook、MySpace(聚友网)等媒体上晒照片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青少年利用“晒照片”的方式去“粉饰”和“雕琢”自我形象,他们愿意更多地公布个人信息以实现自我身份表现,然而这种“天真的自我炫耀”的意愿会被并不熟悉的用户获知,甚至被不良用心者利用而造成隐私风险;对于专注于身份链接的人群来说,隐私可能的风险来自于“膨胀”的信心,他们自认为能够将信息的暴露范围控制在“亲密”的朋友圈内。

此外,风险还来自于不良的网站设计以及青少年有限的网络素养,他们不明白哪些信息会被“观众”获知。调查发现有一部分青少年设置了隐私访问权限,就性别特征而言,男性会更多地公布个人信息,女性更倾向于设置隐私选项。尽管这种隐私性风险长期存在,但是社交媒体的属性又要求用户上传大量的个人信息,所以存在很大一部分群体愿意承担隐私带来的风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满足使用模式和第三人效应的综合影响。青少年能够意识到他们在网上暴露的信息是公开的,但是信息显示的完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并没有被完全认知,对新技术的兴奋很容易超越对可能危害的预防。由于社交媒体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并在网络上暴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信息,人们会直到发生了身份盗窃、性骚扰等问题后,才开始思考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边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以通过Facebook提供的显见的信息进行社交活动,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深藏的冰山以下的信息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经历过隐私入侵的用户更有可能设置隐私选项。

因此,社交媒体使用的安全性以及隐私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用户态度的转变。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机制一方面提供了公开个人隐私的接口,同样也提供了保障个人隐私安全的手段,但这种保障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用户本身对隐私问题的重视。

(二)不易控制

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企业营销沟通技巧需要开始创新了。不过,和任何其他的营销创新模式一样,很多企业也面临着社交媒体营销的创新模式的巨大困难。社交媒体营销本身就存在缺点:一旦社交媒体之中有了“病毒”的进入,企业就很难人为地控制它的发展方向、传播速度和结果,过分的网民恶搞则很容易把企业植入的“病毒”营销转变成对品牌造成伤害的一个利器,这是品牌客户最不愿意得到的结果。社交媒体营销工具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们在品牌口碑和影响力的互动性上。但是只要有互动,就会有两面性的存在,正面的互动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的经济价值,但是负面的互动则只会破坏品牌现有的价值。如何引导好受众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把控好消极的互动一直都是社交媒体营销不变的话题,一般企业很难做到尽如人意,就连口碑很好的企业也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

(三)难检测

不管什么样的广告或公关投放,到最后都需要给客户提供一个数据结果,但是借助社交媒体营销获得的数据结果,却只能体现在信息内容的转载量、评论量、搜索量上面,而这些数据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美誉度如何都很难加以监测和定论。

(四)易做假

社交媒体营销有关的刷点击率和顶贴的现象已经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所以即使是企业自己在看到数据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对数据打些折扣,换而言之就是社交媒体营销的效果和真实性已经被大大怀疑了。

因此,上述几个缺点的存在决定了企业不能够仅仅把社交媒体营销作为品牌提升和塑造的唯一方法,它还不能独立支撑起企业品牌的传播,它只不过是一种借助和辅助的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