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再版前言

本书于2013年4月出版后,很快售罄。收入本集的文章,大都是结合我所从事的文化艺术实际工作,从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入手,对所见所感所思的文字记录,难以谈到系统性、深刻性。但这样一本书为什么会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呢?我想,应该是它所关注和议论的中心问题,即艺术的当代性问题,是文艺领域甚至社会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由此,也引起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

艺术的当代性问题,历来是艺术史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最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是当代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艺术,任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因为时代的需求而产生的。随着当代社会生产方式跨越式的现代化演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审美体验方式及由此而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变化,也使得现代人建构自我的方式在异变,这必然要求艺术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当代的艺术创作所表现的时代精神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它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应该是符合时代社会本质的以文艺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正确反映,也即艺术当代性的追求。毫无疑问这种艺术的当代性不可能是与传统联结的横断面式切割,相反,处于现代时空之中的人们,有时对文化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眷顾,反而比以往更强烈,艺术创作正是在这样的纠缠中揭示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当然,艺术面对社会当代性的态度,首先会是更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关注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现实生活永远是作家、艺术家开掘、提炼、概括并以独特的发现眼光、独特的形式表现去展现思想、情感的无尽资源。自然科学以发现的探索去认识世界,艺术创作以创造的独特性去表现世界,后者展现的世界应该像现实生活一样绚丽多彩,但应以生命体验深刻性的表达,使之比现实生活更能触及人的内心情感。

当代性是决定艺术特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艺术家不论面对何种题材,着眼的角度都不会脱离当下。无分中外,有远见的艺术家都会殚精竭虑寻求艺术的当代性表达。石涛一句“笔墨当随时代”,正中艺术灵魂之鹄的。像作为中国传统主体艺术的戏曲、国画、书法等千百年传承,在沿袭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对立统一中演进,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象充盈其中,因而生生不息,常传常新。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实质是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奠定思想与价值观基础的思想运动,依势而起的艺术创新,正因“创新”而创造了杰出的艺术辉煌时代。近百年的中外艺术史,更是艺术呈现方式追新逐异、花样翻新的前所未有时期。艺术长河奔涌不息,它蕴含的就是历史与当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无疑,艺术创作从题材、体裁、内容、形式到风格、流派等有无尽的丰富性、多样性,人们艺术欣赏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艺术创作应当满足人们不同的欣赏需求。当然有追求的艺术创作既要与时代审美趋向相一致,又应以卓越的艺术品格去引领人们的欣赏需求。只有善于汲取源头之水,又能把当代创造的活水融入其中,艺术长河才能汇聚奔腾的气势和翻卷绚丽的浪花,才能显现那些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的创造之美。

我们审视近当代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们的多样性探索尝试和艺术作品呈现的多样性形态都是前所未有,中外都是如此。从“一战”后的达达主义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前卫艺术运动,都以标新立异的视觉冲击消解传统艺术美学。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萌生的当代艺术等,也同样以反传统的面貌表达自身的社会思考。不管是以现实主义标领呈现的审美艺术创作形态,还是强调艺术材质和形式的独立价值的现代艺术潮流,以及所谓极少主义艺术,都是现代社会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表现可能性的探索,有它的必然性。有的探索在艺术发展进程中只是昙花一现,或许只在艺术语言的积淀中留下些微痕迹,这也自有它的价值。但从艺术角度讲,审美愉悦与精神领域的形象创造,仍然是极多数人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整体认同艺术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在今天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现状下,文化载体的物质化,文化包装的繁杂性,所谓“文化工业”等已使得不少人认为艺术已是物质性的社会生产,不再属于审美和精神创造之时,我们更应突出强调艺术创造要保持它的纯洁性、显现它的真善美、提升它的精神文化品格。从本质上讲,艺术是为多数人的,不是为少数人的,很多艺术大家是以其作品的雅俗共赏和文化品格的引领为公众、市场和艺术史所肯定。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创新影响世界现代进程,文艺自然应以自身的方式反映这一人类历史的壮举。我所熟悉的很多艺术家正以自己最擅长的形式和从认知最深刻的角度,或从正面或从侧面尝试把握和表现这一当代社会进程。艺术理论工作者在研究认识时代变革的基础上,既要研究宏观的艺术进程,又要以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作品及文艺现象为对象研究当代创作,为艺术创作助力,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出版大半年之后,出版社即告知我可以再版。此间不少读到本书的艺术家和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及艺术教育工作的朋友,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本书提出问题的兴趣和不少观点的认同。这都使我觉得它的再版,或可引发更多读者对艺术当代性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借这次再版增添了对几位艺术家新的评论,并写了以上的感言,就教于读者朋友。

再版过程中,三联书店就本书的再版、设计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做了用心的编辑工作。在此,谨表衷心的感谢。

王文章
201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