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创造智慧凝结的长卷

学人创造智慧凝结的长卷

记得前不久在我院举办的《中华艺术通史》出版座谈会上,李希凡先生、冯其庸先生和参加编撰这部书的作者,都做了感人的发言。看到《中华艺术通史》这十四卷的出版,我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在我们国家艺术学科的建设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感到自豪。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后来者,为我们这些前辈学者的贡献感到自豪的同时,心中更有一种对他们真诚的崇高的敬意。《中华艺术通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汇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艺术学科的很多学者来参与,前后达一百多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这部书的编撰出版也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在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学者的才华、学识以及创新性成果涌现的阶段,对一个学者来讲是事业的重要时期,作者中的很多人把这个时期献给了这部巨著。像著名中年学者苏国荣同志、刘晓路同志,在书没有出版前就去世了,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学者。所以我面对这部书的时候非常感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成立56年了,一代一代的学者都在为国家艺术学术建设做出贡献。新中国艺术学各个学科一些奠基性的史论著作的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起了很大的作用。前辈学者像张庚、郭汉城、杨荫浏、黄翔鹏、王朝闻、吴晓邦等完成的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等奠基性史论著作,在今天仍然绽放着学术异彩。他们的学术精神应该由我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

《中华艺术通史》是这些前辈之后又一代学人的创造成果,它有很高的学术性、文献性价值。作为艺术综合的研究,《中华艺术通史》应该说是填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填补了我国艺术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它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显现出来。我可以肯定地说它对国家艺术学术的建设价值是重大的。《中华艺术通史》的编撰,坚持了辩证的比较研究方法。编撰中,作者们重视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社会思潮对艺术发展影响的研究,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形态以及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创造,始终是这部艺术通史探讨、研究的核心。着眼于在综合性研究中深化对艺术本体规律的研究,是本书的难点,它取得的学术成就,也鲜明地体现在这一点上。《中华艺术通史》编撰体现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给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院现在正在做的一些重要课题,比如《昆曲艺术大典》、“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丛书”等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史论的研究。这是体现我院学术优势、学术地位的重要方面。我们同时强调要加强对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发展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一些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实际上是对策性的、实用性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课题的研究二者要并重。现在我院坚持以艺术科研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强调发展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构建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现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也正式划归中国艺术研究院管理,所以包括文化艺术出版社及十几个学术刊物,实际上是四足鼎立——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出版展览。但在我院全面发展的态势之下,艺术科研还是中心。如果忽视了艺术科研,没有把握好这个中心工作,那我院真正的价值、地位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中华艺术通史》的出版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了我院的价值。现在我院活跃着的中青年学者要学习《中华艺术通史》这种治学精神、态度和研究的方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2007年7月28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