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序
《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序
中国戏曲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它从单一的歌舞表演元素发展到今天,成为融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及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不断吸收融合中壮大着更新变革的能力,经历千百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今天还呈现为包含了300多个剧种,既有共同的演剧体系又有不同剧种个性的绚丽形态。
考察今天的戏曲形态,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出现的原始歌舞、楚优表演、汉代百戏、隋唐参军戏、宋金元时期的诸宫调、杂剧、院本及明清传奇,都可以在当代的戏曲舞台表演中看到它们的印记。人类文化传递的信息作为记忆的积淀,以活的文化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大概是不少当代观众观看戏曲时觉得耐人寻味,并往往被它的独特审美魅力折服的一个原因。活的文化记忆——这是当代中国戏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的重要价值所在。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田蔓莎女士和柏林世界文化中心的汉尼斯-奥顿塔尔博士主编的《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以寓意深刻的命题,准确地揭示了中国戏曲的这种内在价值。
中国戏曲体系是不同于欧洲传统的写实主义戏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体系的一种自由时空的体系。它的自由时空的结构原则,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虚拟和程式化的独特表演艺术。但演员非自然生活形态的表演绝不是动作的简单模拟,而是注重以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来运用技术性的技巧表达剧中人物情感和创造人物个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表演是“有规律的自由动作”,有造诣的演员既遵守艺术规则又自由运用,随心所欲不逾矩。戏曲表演要求形似,但更强调超乎形真,贵在神似。戏曲舞台上的人物个性是鲜明的,而表演呈现的独特的形式美,对于构成戏曲表演审美魅力而言,与人物塑造的鲜明性同等重要。这可以说是作为戏剧样式,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的一个独特的方面。
具有独特审美魅力的中国戏曲,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是否如天边的夕阳即将衰落?这是不少当代中国人的疑虑。古老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到底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这也是不少外国人关心的一个话题。《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以中国戏曲中九大剧种的发展简史和对当代代表性艺术家艺术创造的描述,以及对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联系的介绍,不仅可以具体而又形象地回答人们的疑虑和关注,而且对于人们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戏曲,会有很切实的帮助。尤其该书由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德国)和现代出版社以德文和英文出版,对于在世界范围内介绍中国戏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想象力和智慧的创造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对于该书编者和出版者弘扬和传播中国戏曲的立意和付出的辛劳,是应该表达敬意的。
中国戏曲不乏新时代的知音。但是,现代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和商业化,使人们对效率、速度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代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很难坐下来品味古老的戏剧样式,他们更容易接受零距离认知的艺术方式,戏曲的观众当然会日趋减少。同时,当代多样性艺术方式的冲击,也在消解着戏曲艺术规则的自身建构。《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既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发展简史,又展现出中国戏曲在当代的生存状态及呈现的蓬勃活力。我相信,这本书在国外、在中国都会有知音。
原载《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德国),
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