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多样性探索

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多样性探索

在“幻象·本质——‘当代’工笔画之新方向”展览开幕之际,也看到同名画册的出版。这本画册及相关展览,让我们看到了用传统工笔画语言表现当代精神的新探索。当然,令我感到欣慰的还有:策展人杭春晓,参展画家徐累、张见、郑庆余等都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代表了我院洋溢着艺术创新朝气的青年艺术家们在这一艺术方向上探索、研究的最新成果。

长期以来,关于本土文化的当代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探讨的焦点。因为,伴随现代化进程,中国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本土文化失语的危险。怎样才能在这种矛盾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现代文化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除了需要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则直接来源于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

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化并不代表“全盘西化”,因为中国也是全球化进程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注入中国元素,从而在融合中实现本土文化的再生,并成为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力量之一。这种文化介入,强调融合之中的本土表达。因为只有这样,本土文化才能成为影响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动力,并在中华民族整体复兴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绘画的发展,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姿态上的误区:殖民性奴化、民族性固化。前者多表现为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浪潮中以消失自我特征为代价,获取融入西方的身份;后者多表现为保守主义,抵制全球化带来的现代转型之契机,故步自封,从而走向衰竭。应该说,这两种姿态都会制约中国当代绘画构建自己的主体艺术体系。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时期,文化的实力和影响都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并从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开放中产生。

这本书及其相关展览,正试图以自己的努力表明,在上述误区之外,中国绘画还可以以多种途径实现自己的现代转型,此即一种可能:以本土绘画语言为基础,同时强调当代社会精神表达的现代转型。这些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尝试,呈现着活泼的生命活力,无论从形式到画面,传达给我们的文化甚至哲学层面的思考,都让我们感知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与内在精神。我们相信:中国画可以介入世界艺术的发展格局中,并因其东方属性而为全球化进程注入中国元素,从而成为影响世界艺术发展方向的力量之一。

对此,我感到由衷欣慰,并寄予极大希望。

原载《幻象·本质——“当代”工笔画之新方向》,
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