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的境界——“星云一笔字书法展”前言
尽善尽美的境界
——“星云一笔字书法展”前言
几年前,应星云大师之邀,与文化、艺术、哲学界和教育界的学者在钓鱼台国宾馆餐叙。席间,星云大师讲起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讲起梦中思乡之情,那沉郁恳切之音容,令人至今难忘。星云大师作为佛界高僧的爱国情怀与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热忱,素令人钦敬。星云大师耄耋之年,应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美术馆之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星云一笔字书法展”。展览的举办,会让大陆书法界的朋友们和广大观众看到大师特殊的一面:作为书法家的高僧,或作为高僧的书法家。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自先秦传承至今,名家各擅胜场,可谓异彩纷呈。而书论书评与书法相伴相生,评骘各有眼光,立论各有境界。虽说评论不必拘于道法而贵在真诚,但我不敢妄评大师的书法造诣。古代书法品评的标准,无疑仍然是今天人们审视书法艺术的基本尺度。但当代审美趋向演变的影响,也是人们看待书法艺术高下的一个因素。但不管如何,我以为孔子当年“尽善尽美”的法则至今仍然是艺术的至境,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可是,我看大师的书法时,却想到了这四个字。
赵朴初先生生前经常说:“佛教是文化。”佛家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师所书写的内容,全部是佛家劝人向善、积极乐观、通达湛然的哲理、格言、警句。其中蕴含的佛法大意和人生境界,是东方智慧最凝练的表达,是历代大德的精神遗产,有助于塑造当代人的健康人格和帮助良好道德的养成,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内容,可谓“至善”。
大师罹患眼疾之后,为了弘法利生,与书法结缘,反而独辟蹊径,卓然成家,独创“一笔字”,堪称当代书法界的奇迹。拜读大师的笔意时,可以深刻体会到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但“法无定法”的道理。
大师的字超越了一般的书法理论和要求,不但无笔无锋,无经营位置,甚至无势无骨、无横竖撇捺,但却神采生动,气韵流畅,法象自然,适眼合心,让人联想到禅的境界:“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那超越了俗世“规矩”和“方法”的如行云流水般的墨迹中,有一种鲜活灵动之美和深刻的禅意。古人把一种最自然、最没有雕琢痕迹、最没有烟火气的艺术作品称为“逸品”,并将其置于“神品”“妙品”之上。这样的艺术,可谓“尽美”。看大师的书法,想到苏轼在《小篆般若心经赞》中说的那句话:“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大师目力不及,听笔所至,心手相忘,才有了天然绝逸之美。
去年,“中国书法”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弘扬中华文明,是两岸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责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美术馆举办“星云一笔字书法展”,这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无疑将促进两岸人民的兄弟情谊,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010年3月25日
原载《中华文化画报》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