惛惛之事 赫赫之功
惛惛之事 赫赫之功
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于1982年5月12日在台北创立,至今已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时光荏苒,二十年只是一瞬。但这二十年中,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暨后成立的梨园舞坊,以自己整理、演奏的南管古曲和创作排演的《艳歌行——梨园乐舞》、《丽人行——梨园乐舞》、《荔镜奇缘》、《梨园幽梦》(与法国合作)、《韩熙载夜宴图》,先后巡演于美国、日本、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法国、奥地利、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二十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及北京、上海、西安、厦门等地,以其艺术表现的独特风采令人赞叹;这二十年中,它还录制了《中国千年古乐——南管》《南管赏析入门》,出版了《南管指谱大曲全集》(1、2),在南管音乐的推广、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事情。汉唐乐府的创办人、弦管专家陈美娥女士,在进行艺术管理、参与表演的同时,还致力于南管音乐历史的探源,出版了《中原古乐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学术上颇有创见。二十年中,汉唐乐府平地起家,面对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而能坚持忘我奋斗,筚路蓝缕,在演出、学术、推广方面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奇迹的产生,首先是因为汉唐乐府的创办人陈美娥女士和她的哥哥陈守俊先生,有一种执着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陈美娥女士1973年在台南承名师启蒙教授南管,后有七年时间频赴当时南管演唱最活跃、保存形态最传统的菲律宾,执弟子礼遍请名师授艺。1976年以后,到大陆拜访南音耆宿诸大师学习,并得览南音名家所藏谱曲专辑。多年研习,终悟南管精妙。陈美娥女士说:“有幸成为这音乐的传人,我以使命感来演奏音乐,以布道、传教的心情来表演。”“要爱它是有责任的,你要保有它、提倡它、尊重它,要不然只是一种私爱而已。”心中有至高的目标,至上的热爱,才有至诚的追求。陈氏兄妹孜孜寻求的不仅是汉唐乐府海外知名,更把广为传播中国传统的音乐、弘扬中华文化作为第一目标。于此,才不渝心志,消磨坎坷和困难,走过这二十年的道路。
奇迹的产生,也有赖于陈美娥女士在透彻领悟艺术真谛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她以超凡的艺术再创能力,把南管古曲音乐与梨园戏舞蹈和谐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梨园乐舞。南管是闽南语系里特有的音乐,在大陆称“南音”。南管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有研究者以南管的演奏形态以及乐曲结构保存有汉代相和歌及汉唐大曲的遗风,谓可溯至汉唐。南管古乐清丽、高雅,今天听来,的确似来自遥远天际的远古神籁。陈美娥以南音音乐演唱,以南戏的活化石梨园戏中的古代舞蹈形式为基础,撷其神韵,使二者结合,创造出了典雅的“汉唐乐舞”。汉唐鼎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乐舞也表现出恢宏的气势和非凡的气度。不言而喻,那时代的乐舞风格肯定绚丽缤纷,像《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歌颂唐太宗李世民武功的乐舞《破阵乐》,音乐粗犷雄壮,表演声势浩大,所谓“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即是一种风格。而梨园乐舞传达的是另一种风格,丽婉、优雅、庄重、华贵,也同样传神地表达了汉唐盛世的非凡气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得神韵。我们观看《艳歌行——梨园乐舞》《韩熙载夜宴图》等时,台上那古乐萦绕的浅吟低唱和细步款移的翩翩起舞,以及人物表演的舞台调度、表情行止,不由人不联想起宫乐图卷中唐代乐舞表演的情景。南管与梨园舞韵的融合,是得汉唐乐舞神韵的。更可贵的是,这种神韵是从南管古乐和梨园舞韵的原始形态上生发出来的。终古长传一曲歌,得其精髓,因之才显淳朴、醇厚,意味隽永。这正如陈美娥女士所言:“要想完整重现两千年前的音乐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掌握了这门艺术的精髓。这也是汉唐乐府立足传统、再造传统的艺术宗旨。”
陈美娥女士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对艺术不渝的自觉追求上。南管古乐的学术提升是她心中的目标。她在《南管在欧美——看中国音乐前途》一文中指出:“如果南管是娱乐大众的表演艺术,获得掌声,便是最高的成绩无疑;如果南管是一门未定型的新兴文化,获得喝彩便是最大的鼓励无疑。假如南管是荷负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传统感情的历史声音,那么它的价值绝非掌声与喝彩所能衡量。它需要的不是通俗阶级的赞美;它需要的是知识阶层的尊重。”她的深切反思,是基于欧美有的学者认为中国音乐自唐以后已经断代的说法。陈美娥女士对此耿耿于怀,从1981年起,即致力于南管音乐历史的探源。她的著作《中原古乐史》以及我所看到的《南管古典之美解析》《南管在欧美——看中国音乐前途》等专论,都有灼见。她总结的南管的架构之美、合乐之美、声歌之美,可说洞见了南管的美学精髓。同时,她在钻研史籍记载及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南管的“古老性远在明、清戏曲之前,唐、宋大曲之先,甚至汉魏清商之上”。音乐史研究的任何学术观点,都需要翔实的史料佐证。对此看法,人们可以因为史料的确凿与否而见仁见智,但对陈美娥女士独具的学术发现的眼光不能不肯定。著名音乐史家黄翔鹏先生曾在为她的《中原古乐史》作的序中指出:“她虽然不是史家,但对古乐却常常另有见地,而能说出史家之所未言。”并说:“我看她断言周代已有‘清商三调’的说法,可能倒是对的。”而汉唐乐府的演出,以独特的鲜明风格为世人公认为“华夏正声”,谁又能说这与陈美娥女士对南管古乐史的寻根溯源没有联系呢?
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1986年在洛杉矶加州大学音乐会上演出后,加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Robert Grof博士致辞,他说,当今时代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危机,这就是“当我们专注于高科技的追求时,往往忽视了艺术的延续,今天,我们听到的南管古乐,它能使人类整个历史活化,汉唐乐府的音乐家演奏技巧如此高妙,将中国上千年前的音乐非常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惊叹、陶醉不已。我们要特别感谢这些优雅的艺术家”。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的贡献,已经得到了世人的承认。Robert Grof博士表达的正是看过他们的演出以及了解他们奋斗历程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暨梨园舞坊延续华夏正声,维系民族文化精神的作为,是今天中华儿女对于创造中华灿烂文明的先人的回馈,也是对保护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做出的一个贡献。
人一生能做出一两件对社会、对历史有所贡献的事情并不容易,这是因为那句老话:“非知之难,惟行之艰。”很多事情都在进行的困难中停止了。世间之事,没有勤恳辛劳、埋头苦干,是不会有所成就的,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言:“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而陈美娥女士和她的汉唐乐府,正是以执着坚忍的精神,努力前行,才卓有建树。汉唐乐府回顾自己走过的近二十年的道路,编印画册进行总结,陈美娥女士要我作序,正是基于对她们精神和意志的钦佩,我欣然写了以上的感言。
是为序。
原载《中国文化报》2002年第19、
20期合刊;《绝代风华》,汉唐乐府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