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曲发展轨迹》序

《当代戏曲发展轨迹》序

汉城先生年届九十,大家尊称他郭老。这不仅是因为他年高的缘故,汉城先生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教育家、剧作家和诗人,著述育人,成就卓著。郭老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投身于革命文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来,他一直主要从事戏曲研究,是戏剧界德高望重的忠厚长者。我与郭老相识已三十年,这三十年中,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从事戏剧工作,与郭老有较多的联系。后来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虽然郭老已经离休,但我到他家去看他,或他到院里来参加学术活动,还是经常见面。郭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每谈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改革发展,谈起戏曲艺术创作、研究的现状和学术建树的构想,给我以很多的鼓励和启发。

最近,文化艺术出版社要出版郭老的戏曲研究论文集《当代戏曲发展轨迹》,郭老提出要我作序。这部二十余万字的书中论述的戏曲的审美特征、百花齐放与“三个并举”、现代化与戏曲化、戏曲的改革与建设,大部分内容都从郭老的文章读到过或在许多座谈会的发言中听他讲到过,这些对我国当代戏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思考,使我在戏曲艺术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都受益匪浅。但为郭老的书作序,对他的这些理论思考做概括性的阐述,则非我能力所及。因此,这部书的出版推迟了很长时间,但郭老的坚持,使作为后辈的我深感一种内心相通的亲切,最后答应下来。重读书稿,并再次翻阅前年出版的《郭汉城文集》,心中忽然悟到,毫无疑问,选入郭老《当代戏曲发展轨迹》的文章都是他针对戏曲艺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做出的理论解答,“文为时而著”,它对戏曲艺术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不止于此,郭老之所以有独到见解,从根本上说,是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使然。一直从事戏曲研究五十余年,从不“时云亦云”,对戏曲艺术价值、戏曲艺术功能的客观评判,曾经何其难哉!但郭老的学术探索却一直是建立在对戏曲艺术客观评判基础上的,所以才会以其科学性为人们所尊重。记得戏曲理论家傅晓航先生在前年《郭汉城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曾说:《郭汉城文集》使他感触最深的,是文集体现的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文革”前的十七年,在戏曲研究中很少有人不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不少名家、大家所写的文章,今天也很难再拿出手了。然而在我看来,恰好是这一时期汉城先生的文章最好看、最耐看,可以说是思想性、艺术性兼优。这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傅晓航先生的话,很真切地说明了郭老戏曲理论研究为什么有价值。我深以为然。《当代戏曲发展轨迹》也同样体现着郭老坚持真理的探索精神,由此而生发的独特见解,会使读它的人得到智慧。

郭老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研究室主任、中国戏曲学院附设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文化部振兴京昆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主编等。他是传统戏曲继承革新历程中一位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开拓者,是现代中国戏曲理论科学化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学者队伍中的领军人物。他担任艺术行政领导职务,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戏曲理论体系的奠基工程奉献出自己的组织才干和学术智慧。从20世纪50年代戏改开始,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戏曲剧目,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经受过多次错误批判而不改求实的治学精神。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他与张庚共同主持完成了中国戏曲“志”“史”“论”的编写工作,他们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是新中国戏曲理论的奠基性著作,为现代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作为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郭老与张庚老一起把对中国戏曲理论的研究纳入学术规范。他的理论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上的考证学视野和研究手段单一的局限,又克服了漫评杂谈式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使戏曲理论研究具有了科学性和哲学思辨性。其次,郭老以哲学和历史作为戏曲理论研究的文化基础,他把作家、作品置放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置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当作一种历史的文化的现象来考察、分析,因此,他的理论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同时,他非常强调戏曲理论建设的系统性,对戏曲艺术本体及戏曲艺术现象,不仅仅囿于戏曲艺术本身去孤立地看待,而是善于从其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从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发展中寻找规律性的特征,避免了认识上的片面性。

作为戏曲批评家,郭老十分重视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他强调戏曲艺术作品与人物形象要给观众以“美感享受”,始终坚持在美学范畴评价戏剧创作的批评原则。郭老把自己的戏曲理论研究方法应用于他的戏曲批评之中,为现代戏曲批评开辟了新路,为当代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他是分析鉴赏中国戏曲剧目的一流专家,无论是对古代的经典之作的剖析,还是对当代新剧目的评析,都能以独到、准确、深刻的艺术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其戏剧批评闪烁出不同一般的学术光芒。郭老在戏剧批评中强调戏剧要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美感并起到艺术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戏曲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他指出中国戏曲最大的特点是艺术辩证法,从事戏曲理论研究与创作都要遵循戏曲的本质规律;强调戏曲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他指出,中国戏曲之所以不断发展、绵延至今,其根本原因是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戏曲与观众是在双向交流中衍变的,今天的戏曲遗产一定意义上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尊重戏曲传统十分重要。他强调要从戏曲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把握戏曲本体的审美特性,对戏曲创作、戏曲现象做深入的艺术分析,要从理论上揭示戏曲的本质,在评论中体现艺术发现的深刻性、准确性,避免理论的肤浅和批评的概念化、随意性。同时郭老对戏曲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辨析,指出中国戏曲遗产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整体认识,都对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和继承借鉴戏曲遗产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作为戏曲剧作家,郭老继承了中国古代戏剧家“创作与理论并重”的传统,他的剧作体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精神。郭老自己的戏曲创作改编,从选材上对文人的文学本与民间舞台演出本同样重视,他的《海陆缘》《合银牌》《青萍剑》《琵琶记》等剧作都是根据古典剧作和传统戏改编的,产生了较大影响。郭老不是闭门书斋,而是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当代的戏剧创作、指导和评论。多年来,他与张庚、刘厚生等老一辈戏剧家走遍了祖国南北东西,与剧作家、演员、导演等座谈切磋,在戏剧界到处有知音,到处有朋友。

作为戏剧教育家,郭老曾指导过我国第一批戏曲研究生,他带出一批批戏曲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进修生、硕士生、博士生。他还经常和他的学生们共同署名发表文章或作品,这也是他帮助青年学者、带学生的一种方式。他还与许多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成为朋友,以通信、谈心、座谈等多种方式,使许多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得到提高,使许多演员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受益。

作为学者型诗人,郭老的诗词,既严于格律,又富有现代感和中国气派,体现了他对艺术、对生活、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力,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才情和创造力。

前年出版的四卷本《郭汉城文集》包括了他的戏曲研究论文集、戏剧批评集、诗集、剧作及“对郭汉城及其作品的批评”的附录,囊括了郭老半个世纪以来戏曲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全部精华和理论发现的奥妙,为我们提供了戏曲研究、艺术创作上的多方面启示和教益。郭老与张庚老带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老一辈研究人员,以戏曲史论研究的辉煌成果,成为新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创立的奠基者,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积累了深厚的学术传统,这些都是应该让我们记住的。

在《当代戏曲发展轨迹》出版之际,衷心祝愿郭老健康长寿!

原载《当代戏曲发展轨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