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奋斗结硕果——贺武汉市楚剧团建团五十周年
五十年奋斗结硕果
——贺武汉市楚剧团建团五十周年
由黄孝花鼓衍变而来的楚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而楚剧真正确立自己的个性,是以《葛麻》的演出为标志。之后,楚剧又有了《狱卒平冤》《养命的儿子》这些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剧目,它使楚剧的声名远播,使楚剧的风格更加鲜明,使楚剧有了持续不竭的观众。五十年的奋斗,穿越风云,走过坎坷,以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延续一个剧种并使之在时间的前行中更具鲜活的生命力,是武汉市楚剧团做出的重要的文化贡献。值此武汉市楚剧团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是应该表示衷心祝贺的。
我与楚剧团的联系,是从《狱卒平冤》起,看了剧本,深深被吸引,便把它发表在当时我主持的《交流剧本》上;看了演出,为之惊叹,不仅为艺术的精湛,也为整个演出体现的剧团的严谨精神。从此,楚剧团演出的每一个剧目和它的发展情况,我都时时关注着。《养命的儿子》《穆桂英休夫》在京演出,我都参加了座谈会。看楚剧的演出,评论楚剧团的剧目,都有一种亲切感。一方面是因为剧目优秀感人,另一方面是楚剧团的同志们艺术创造的智慧和热情,拼搏奋斗、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都使我钦敬。楚剧团探索总结出自己的创作和发展之路,是靠了“葛麻风格”和“楚剧精神”,“葛麻风格”就是创作上坚持由《葛麻》奠定的“平民化、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的基本风格,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鲜明的剧种艺术个性;“楚剧精神”就是坚持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楚剧团的“葛麻风格”和“楚剧精神”,是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不断创造的优秀剧目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为城乡群众成千上万场的演出中体现出来的。一个剧种只有坚持其他剧种不能替代的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这个剧种才不会泯灭或同化,观众才会“另眼相看”;一个剧团只有坚持团结奉献、奋斗发展的团体精神,这个剧团才会具有不竭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武汉市楚剧团五十年的发展道路,代表了新中国创立的新的文艺团体发展的正确道路。
武汉市楚剧团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既创作出剧目精品,又闯出市场,近几年每年大都演出二百余场,既给农村的观众也给城市的观众送去精神享受和欢乐。这个团的建设成果,应该说是武汉市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盖一座物质的大厦不易,长成一棵累累硕果的精神文化大树更难。时代在发展,武汉市楚剧团的继续前行,仍然需要“葛麻风格”和“楚剧精神”,但也更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经济政策的保障和扶植,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相信武汉市楚剧团一定会努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不断为人民贡献出优秀的精神食粮。
原载2001年11月17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