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漓江山水立传——《黄格胜研究文集》序

为漓江山水立传
——《黄格胜研究文集》序

2006年10月中旬在桂林参观黄格胜先生的画展,200米长卷《漓江百里图》那淋漓挥洒、大气磅礴的笔墨气象和喷涌的生命激情,使我震撼。笔墨传统的魅力和创新探索的尝试,赋予桂林奇秀山水勃发的生机。画家笔下的桂林山水比自然山水更雄奇、更诡异,一览难尽。一年多过去,《漓江百里图》的笔墨意象在我脑海中仍然十分清晰。《漓江百里图》是黄格胜在1985年创作的,现在看起来,清新之气依然扑面而来。长卷200米,但它的意义不在超长的篇幅和众多的景致,而是打破了漓江山水原本给人片段式的印象,能够以一种整体的方式出现——晨午暮夜、阴晴雨雪中漓江山水的万千变化,都被作者以全景的方式悉数描绘。很多人看见这件作品,会觉得黄格胜画的漓江,与其他画家笔下的漓江不同。黄格胜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不拘泥于精巧和细致,执着地要画出家乡山水的大美。黄格胜不再是对漓江简单的模拟,他在尝试突破,他画出了现代人眼里的漓江,而这个漓江是雄壮、厚实、质朴和变化的,是活的漓江。

在《漓江百里图》后,黄格胜没有停止脚步,他尝试着更深入地去理解漓江。一次次地下乡写生,一遍遍地艰苦磨砺,大量的反复实践,使他练就了对景创作的绝活。他不是仅仅用眼睛绘画,更是用情感绘画——漓江的一草一木被他画入笔下,皆是漓江的生命。他的画变得充满生气而精神倍增。画面是山、是水,是树木、是房舍,即使是在没有人物的情境中,也使我们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的存在。他画漓江的景物、风土人情,于是,就有了《漓江百景图》。因为用情,黄格胜的艺术更进一步,如果说在画《漓江百里图》的时候,黄格胜还在努力创造风格的话,那么到了《漓江百景图》,黄格胜已经在用自家自法挥洒笔墨了。看着这样的作品,可以明白是漓江滋养和抚育了黄格胜,黄格胜反过来,在用他的勇猛精进和饱满深情赋予漓江不同凡响的时代气息。黄格胜以几十年的艺术积累,融汇地域文化、生活气息、笔墨传统与创新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标志性的绘画符号。而这种具有标志性的艺术风格是鲜活的,唯其独特与鲜活,黄格胜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美术大家。

但是黄格胜不满足自己一个人纸上的漓江,他还要带领同好一同打造更有人文价值的漓江,所以就有了轰轰烈烈的“漓江画派”。这些年来,除去忙碌的教学任务和频繁的社会活动,黄格胜还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扑在“漓江画派”的事业上。他自己不仅亲力亲为,有非常多的优秀创作,还极力向社会推介广西其他优秀的画家,尤其对年轻人的成长提携,更是不遗余力。而且黄格胜思维开阔,做事果断,不喜欢拐弯抹角和斤斤计较,非常有人格魅力,很多人才愿意与他一起打拼天下,他的身边总是不缺乏朋友、帮手和志同道合者。这就是黄格胜的心胸,他不仅擅饮,还有海量的包容,作为“漓江画派”的领头人和广西美术的领导者,他对广西美术的促进,是众人皆知的。有天时、地利,还有最重要的人和。“漓江画派”在中国美术界能够拥有现在的影响力,黄格胜功不可没。

黄格胜和他的同道拿出前辈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气魄,在为漓江山水立传。因为这个抱负,很多的工作、很多的任务都等待他去完成。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够看见他持续不断的艺术创造力。可见黄格胜不仅志向高远,还不忘画家的本分,依旧脚踏实地地握紧画笔,下乡写生,闭门创作,从不懈怠。这使得他的成绩在同辈画家中非常突出。黄格胜已经不单是位美术教授、美术机构领导者和美术活动组织者,更是一个以绘画方式存在的文化自觉者。因为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爱,因为对中国绘画的无比自信,他正以自己的每时每刻,无怨无悔地实践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这本书汇集了多位专家对黄格胜艺术的评论,他们从不同角度解析了黄格胜在绘画形态、艺术之美及其艺术创造等方面的价值。除文字之外,很多文章还写出了黄格胜对漓江山水的那份情感,相信读者会感受到这特别的深意。

是为序。

原载《黄格胜研究文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