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艺的当代性
确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艺的当代性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期之初,文学艺术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在政治思想界拨乱反正的背景下,人文学术领域兴起了“美学热”“方法论热”,大量长期隔绝的域外思想(特别是当代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思想)被译介、引进过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得到发掘和认识;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社会思潮性质的创作活动相继出现,如“伤痕文艺”“反思文艺”“寻根文艺”“先锋文艺”等等,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艺的多样性传统逐渐受到尊重,欧美现代文艺的风格、样式、表现手法被大量借用,围绕“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关注现实”与“自我表现”等产生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争论……这些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氛围。整个80年代的文化,尽管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有的在今天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但是,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在经历政治磨难之后重新认知自己和世界、确立民族文化身份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自觉成为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时代精神的表达者,具备鲜明的当代品格。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拓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文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文学艺术而言,它从过去社会关注的中心退回到特殊意义的生产领域。这对于文艺实践,包括创作、批评、理论,提出了双重问题:一方面,如何重新看待自身的地位、价值、功能,获得持久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20世纪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关于文艺的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的讨论,关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讨论,典型地反映了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忧虑,同时也显示了文艺活动内部分化的迹象。文艺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影响方式的多样化是一个社会走向开放过程中必定会出现的现象。这种变化,既对已有的文艺思想形成冲击,促使其重新调整、确立方向,又会催生新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这些年来,我们在创作方面收获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优秀作品,在批评和理论方面产生了一批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同时,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如创作中的“私人化”“庸俗化”,批评精神的缺失,理论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淡漠,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文艺应有的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当代品格。
因此,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艺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反思、总结其经验和规律,从理论上审视和解决当前文艺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转折点,其三十年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我们认真地回顾与总结。
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思想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以一种面向未来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文艺创作和批评、理论的发展历史,认真研究今天文艺面临的各种问题,确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艺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原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