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是她的生命追求——《奇虹导演构思》序

艺术创造是她的生命追求
——《奇虹导演构思》序

张奇虹同志是我国当代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戏剧导演。

张奇虹从1946年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兄妹开荒》开始,到1953年已在几部话剧、歌剧中扮演主角。1954—1959年赴苏联莫斯科卢纳卡尔斯基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回国后有10年的时间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从1979年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开始,主要从事戏剧导演工作。张奇虹导演的戏大概有几十部,我看过的有《威尼斯商人》《十二个月》《风雪夜归人》《死亡天使的名单》《原野》《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火神与秋女》《詹天佑》《海边有个男儿国》《这里一片绿色》《红雪》等。从张奇虹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出,六十多年来,她一直与戏剧结缘,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她以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导演了话剧、儿童剧、歌剧、戏曲等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大量戏剧作品。就我看过的戏而言,真可说是每部作品都有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她精心的艺术创造让人看到导演建构艺术境界的大手笔。

研究三十多年来张奇虹同志导演的戏剧作品,可以窥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戏剧舞台艺术创造的概貌,那就是无论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还是艺术表现的题材、样式,风格流派的多样性、探索性,以及两者构成的思想和艺术的震撼力、感染力方面,都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的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局面。无疑,首先是改革开放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艺术家们的独具个性的创造,又为时代的艺术增添了异彩纷呈的绚烂色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张奇虹每一年或两三年都有一部新作品问世,每一部作品都以新的创造引人瞩目,其中《十二个月》《风雪夜归人》《海边有个男儿国》《西游记》等已成为深受观众欢迎、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可以说,张奇虹以自己的导演艺术创造,奠定了她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位具有代表性、标志性戏剧导演的地位。

张奇虹的导演艺术创作和她对中国戏剧创新发展的奉献精神都值得充分肯定。张奇虹的导演艺术造诣精湛,她善于处理不同戏剧题材的深厚功力及导演艺术手法的丰富性令人称道。比如《威尼斯商人》《风雪夜归人》《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三部戏的处理,《威尼斯商人》注重戏剧情节的曲折跌宕推进,层层剥笋,环环相扣,让人在清晰的人物关系演进中感受讽刺的深刻性。《风雪夜归人》注重戏剧情境的渲染和营造。《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则在多时空变化中,以现代的戏剧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对这些不同戏剧题材整体风格基调的准确把握,是以导演处理手法的丰富性来实现的。看张奇虹的戏剧,从戏的整体把握到人物、情节、细节的处理,从无单调之感。

张奇虹导演的戏剧题材丰富多样,既有表现外国生活的题材,也有中国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还有神话、童话题材。现代题材中又有反映当代生活的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她的导演处理既服从于剧作的内容,又以新颖的大胆的艺术构思,使戏更具可看性,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人物的形象更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观众的力量。张奇虹从导演上对戏剧题材的娴熟把握和导演手法的丰富性,来源于她对中国民族戏曲的熟悉和对民族艺术审美传统的深入了解,也来源于她对国外戏剧艺术规律的理解。布莱希特的戏剧手法,特别是斯坦尼体系,对她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张奇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她从不照搬哪一种戏剧手法,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她导演的这么多部戏剧,导演处理风格的统一性、丰富性,都充分地说明了一个成熟的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不会照抄照搬,而是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以往艺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境界。

张奇虹把戏剧看作自己的生命,为中国戏剧的创新发展奉献了全部心力。她从事戏剧艺术工作六十多年,可以说从未在学习和创作中止步。现在她年事已高,但我们看她近几年导演的神话剧《西游记》(一、二、三部),其舞台和人物处理的创新性令人惊叹,可以看出她仍然迸发出的艺术创造激情和处在舞台艺术前沿的创新精神。这部戏在全国儿童剧会演中得到评委们的一致高度评价,更得到孩子们的喜爱,现在已成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张奇虹同她这一代的许多艺术家一样,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于艺术创造,艺术是他们的生命追求。当然,他们不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他们是把自己的创作同建设民族和时代的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的,他们也是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奉献给人民大众欣赏的艺术品去努力的。他们有一种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从张奇虹的艺术创作经历和创作成果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我与张奇虹同志相识已有三十多年,她曾多次邀我去看她导的新戏,并共同探讨戏剧创作问题。时光荏苒,但今天她的艺术创造活力仍然不减,真让人为之高兴。《奇虹导演构思》出版之际,张奇虹同志让我为之作序。虽然忙于日常事务,但仍然匆匆写了以上的感言,以表达对张奇虹同志艺术创造和艺德的钦敬。

2012年8月18日
原载《奇虹导演构思》,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