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发展——纪念《文艺研究》创刊三十周年
反思与发展
——纪念《文艺研究》创刊三十周年
《文艺研究》创刊于1979年5月,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文艺研究》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奉行“五湖四海”、学术平等的原则,在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和各门类艺术研究中,既着眼于学术建设,又注意解决文艺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艺研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中诞生,创刊伊始,就对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进行清算,发表了毛泽东、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多篇谈话和报告,成为新时期文艺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理论依据。与此同时,《文艺研究》组织“文革”后重返文坛的老一辈学者、作家、艺术家,会同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就“文艺与政治”“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及共同美”“形象思维”“西方现代派文艺”等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讨论。这些讨论突破了过去极左路线设置的种种“禁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文艺界的思想解放和新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文艺研究》秉持开放、开明、稳健、包容的精神,提倡求真务实的学风,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对话,树立了刊物的基本形象。这种精神,在以后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等一系列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成为刊物至今保持的一个良好的传统。
在完成文艺思想界“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之后,《文艺研究》把注意力转向当代文艺思想的建设方面,从理论和批评的角度探索文艺的一般规律与现实问题,积极推进文学艺术学科的发展,涵盖了文学艺术的综合研究,文学、美术、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门类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研究,以及中外文艺理论、文艺思潮、文艺流派的研究等,逐渐成为各文艺学科展示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纵览《文艺研究》历年关注的问题和积累的学术成果,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新时期文学艺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和丰硕收获。可以说,三十年来,《文艺研究》从思想文化建设的角度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文艺研究》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文艺理论刊物。创刊以来,张庚、林元、王波云、柏柳同志曾先后担任主编,他们为刊物的发展、为推动我国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创作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进入21世纪的这十年里,《文艺研究》继承、保持和发扬了老一辈专家创刊、办刊的优秀传统,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学术刊物的发展之道。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决定,《文艺研究》正式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刊物的面貌和内容也有较大调整,既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问题,又使整体学术质量大大提高。这次改刊,在学术理论界和期刊界引起较大反响。作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理论刊物,《文艺研究》的改刊之举是成功的,其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学术刊物编辑是一件平凡而崇高的工作,需要眼光、责任心、耐力和奉献精神。《文艺研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以创新的勇气锐意进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为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所动,把独立思考放在首位,以沉着、冷静和犀利的态度办刊,以兼容并包的精神来对待学术发展,使刊物保持高格调、高品质,受到同行的广泛赞誉。编辑部人员纪律严格,业务素质精良,任劳任怨,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从事高效率的学术期刊编发,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此,我希望《文艺研究》以创刊三十周年为契机,继续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在继续保证学术质量和学术地位的同时,大力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开拓创新,为文艺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推出更多的优秀栏目,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创辉煌!
原载《文艺研究》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