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究其根源,它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大肆推行扩张侵略政策,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战争来缓和危机和扩大势力范围。1882年五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尔纳签订同盟条约,促使与德在欧洲争霸的英法和与奥匈争夺巴尔干的俄国不久也走到一起,建立了相互的协约关系,正式形成了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从此,两大集团加紧扩军备战的步伐,从1905年~1913年,双方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是两大集团争夺的焦点,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1914年6月28日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一事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对此,俄国开始沿德国边境集结兵力,8月1日,德国遂对俄国及其盟友法国宣战。几天之内,除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这场战蓄谋已久的世界大战。战火首先在欧洲大陆点燃,迅速蔓延欧亚非,欧洲成为主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这次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交战双方直接参战人员达二千九百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一千多万人,受祸波及的人口在十三亿以上,三十三个参战国在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造成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亿美元。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投降;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在战争中政治、军事、经济势力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西线战场,德国进攻比利时,从北部突入法国,在几次边境战役稍占优势后,直向法国心脏地区进军。法国在1914年9月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从战略上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术。时至11月,双方均进入相持状态,开始了阵地战。尽管双方经常派飞机狂轰滥炸,不断袭击对方,但均未能夺取对方的一块阵地,而双方都伤亡严重。战壕内生活极其悲惨。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但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却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加上奥匈帝国对俄作战的失利,双方实际上难分胜负。土耳其于11日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十分激烈。日本则在东趁火打劫,利用对德宣战的机会夺取德国在华利益。
1915年至1916年,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德国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处境,把作战重心转移到东线,以求集中兵力对付英法。1915年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军,双方交战八个多月,俄军惨败,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的战线上。1916年,德国再次把进攻重点转向西线,以猛烈的炮击开始了历时十个多月的凡尔登战役。另一方面,英德进行了包括1916年日德兰大海战在内的多次海战,并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德在海上战斗中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此阶段战争的范围又有所扩大,武器使用的种类也有所增多,坦克、化学武器、飞机都迅速地用于实战。意大利对奥匈的宣战导致了意奥战场的开辟,处于战略要位的巴尔干各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战争的洪流。
第三阶段(1917),经过两年半战争,战场的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国,其人力物力均消耗损失严重,而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美国于1917年四月对德国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的参战者,其介入大大鼓舞了协约国的斗志。英国尽管在加利波利失利,但仍控制着苏伊士运河,保持海上霸主地位,从而得以夺取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并为在中东作战的英军提供补给。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这场大战。德国人调集东线部队前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但终未能打破西线僵局。法、英和美国军队尽管进展缓慢,但却顽强地迫使德军退到兴登堡防线,解放比利时。奥匈帝国随即崩溃。在德国的内部,深受战争创伤的德国人民纷纷起义,德皇和德军将领终于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1918年11月初,德国11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