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的恐怖中绝望——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近代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工厂主家庭,自幼爱好文学,青年时代在柏林和维也纳攻读哲学和文学。早期的创作受反动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影响,推崇唯美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一起从事和平运动,这期间发表的剧本《先知》鲜明地体现出他的反战立场。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无能为力的。他反对暴力、战争,也不赞成阶级斗争,力图超脱政治。法西斯点燃的战火又逼迫他流亡巴西。他曾渴望欧洲出现一个统一体,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然而,战争的恐怖和更大规模的战火使他的幻想彻底破灭。他的世界观的局限使他看不到蕴藏在广大人民之中的力量,看不到法西斯恐怖只是黎明前的黑暗,终于在1942年自杀身亡。
茨威格九十年代初发表的诗集《银弦》是按照法国象征主义风格写成的,大多是片面讲求形式的模仿之作。后来,茨威格为了弥补生活经历的欠缺,翻译了罗曼·罗兰、陀思妥耶夫斯基、凡尔哈仑和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他曾到欧洲其他国家、北非、印度和美国等地旅行,与凡尔哈仑和罗曼·罗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0年到1933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撰写了许多名人传记,如《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同恶魔战斗》(赫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传)等。他的传记小说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常常不拘泥于史实,而是抓住最能表现历史人物性格的部分进行再创造,读来妙趣横生。茨威格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与宽恕,厌恶战争和社会生活中的尔虞我诈。他笔下的人物多是受神秘的命运和不可捉摸的力量捉弄的对象。他往往被一种不可名状的热情所支配,受其驱使,不能自拔。1933年法西斯上台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934年避居英国,写了《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胜利和悲剧》。1936年发表的《卡斯泰洛反对加尔文》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强烈抗议。
茨威格的晚年之作《昨天的世界》,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法西斯大屠杀开始的奥地利社会文化情况。一九四零年法西斯的战火又逼迫他流亡巴西。在那里,他写下了最后一篇反法西斯小说《象棋的故事》。小说描写一位受法西斯精神迫害而成为象棋狂的受害者的故事。作家通过对受害者疯狂迷恋象棋的近乎病态的精神世界的描写,深刻揭露了法西斯战争摧残人的精神带来的严重后果,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了受害者感情上的痛苦经历,同时,也反映出茨威格看到法西斯毁灭了他一生尊崇的欧洲文明而产生的痛苦绝望的心情。
由于茨威格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和长期流亡生活的影响,他的一生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能跨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因而导致他在战争的恐怖中绝望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