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阿开亚人的困斗——荷马史诗鉴赏

伊利亚特·阿开亚人的困斗——荷马史诗鉴赏

公元前1194—1184年的十年中,是古希腊麦希尼王朝的全盛时期,这个王朝以希腊半岛与爱琴海为希腊陆海军基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这段远古历史史实在古希腊口头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同时也为考古学地下作业的结果所证实,那便是著名的特洛亚战争。

《伊利亚特》以特洛亚战争为题材,是描写特洛亚战役的重大诗篇,它揭示了古代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显示了小亚细亚爱琴文化的重要堡垒特洛亚城的陷落。据说,它是在公元前九至八世纪间,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口头流传在小亚细亚沿海一带的史诗和短歌综合编辑而成的,故又名荷马史诗。

荷马是希腊远古的诗人,在当时已备受人民崇拜。柏拉图(希腊哲学家)认为“荷马教育了希腊”。但丁称荷马是“诗人之王”。后来西方文艺评论界一致推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为世界四大诗人。马克思、恩格斯也给荷马以极高评价。他创作的《伊利亚特》是具有高度艺术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文学作品。它是古希腊民族语言艺术的里程碑,欧洲文学的楷模,在世界文学中占有光辉的地位,至今仍保持着不朽的魅力,具有一种至高的典范意义。

《伊利亚特》是长篇叙事诗,共有15693行,分24卷。“伊利亚特”的意思是“伊利翁之歌”。“伊利翁”是特洛亚的别称。在希腊地方的部族总称为阿开亚人,他们于公元前12到前11世纪之交,联合进攻特洛亚,史称特洛亚战争。《伊利亚特》就是写这场战争的史诗,是一部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相传伊利翁的王子帕里斯到希腊地方斯巴达王墨涅俄斯那里做客,骗走了他美丽的妻子海伦及无数财宝,越过爱琴海,回到特洛亚。气恼了阿开亚人,墨涅俄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召集各部落首领,组成一个远征特洛亚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因为阿伽门农为组织这次远征最为卖力,所以他被推为联军统帅。同时应邀前往的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足智多谋的俄底修斯;另一个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不久,强大的希腊舰队逼近了特洛亚海岸。特洛亚是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古城,地处海运交通要冲。这是建筑在高地上的一个坚固的城堡。有高耸的城垣、城垛,城中的高处的卫城上是国王的宫殿。国王普里阿摩斯已年老体弱,不能作战。他有五十个儿子,第一个是能征善战的赫克托耳,他是全军的统帅。他们迅速征集了一支大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基本上同希腊军队相匹敌。

战斗开始时,特洛亚的城门忽然大开,特洛亚军队如潮水一样涌出,他们在骁勇的赫克托耳率领下,直杀到阿开亚人的舰队前,阿开亚人中的一位英雄当场阵亡。突然从希腊人的营地里冲出一员大将,他的身躯高大得像铁塔一样,他的士兵如同暴风和雷霆一般势不可挡,特洛伊国王的两个儿子立即被砍倒,连赫克托耳也抵敌不住。这员大将就是希腊大英雄阿喀琉斯。特洛亚人就像鹿群遇到凶猛的猎犬,纷纷败退,撤回城里,尔后紧闭城门。这便是双方进行的第一次战斗。《阿开亚人的困斗》即描写这一战局。危急之际,阿喀琉斯回到战场,在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下杀死了赫克托耳。暂时休战,史诗结束。

那么,史诗所写的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究竟有没有是非?战争是偶然的还是不可避免的?从史诗的情节看,具有偶然性。假如帕里斯不拐走希腊人的妻子和财宝,这场战争似乎就无从发生了。其实不然,帕里斯骗走海伦不过是传说,其中还夹杂着神话,更不足为凭。尽管有神话成分,而故事是传说,但荷马认为应该忠实地表现自己民族的生活,以得到人们的承认。因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能对那时的战争研究出正确的结论:“在荷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各部落在大多数场合已联合成为一些小民族……各个小民族为了占有最好的土地,为了掠夺战利品,进行着不断的战争;以俘虏充做奴隶,已成为公认的制度”。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一句话,财富被当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赞美和崇敬”。荷马时代的战争已具有掠夺性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都热衷于战争。他们把参与战争、掠夺财富视为荣誉。阿喀琉斯宁愿为获得荣誉而夭折,也不愿长寿而无所作为。忤逆母意前往参加特洛亚战争;赫克托耳的视死如归,其他诸将亦有这种军事荣誉感。《伊利亚特》描写残酷战争之所以悲壮感人,充满着力和美,就在于诗人也有此同感。

对于财物的贪欲,为本集团争夺福利、这才是战争必然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从史诗开端就可以看到,希腊联军的首领们享用着从战争获得的女俘虏,他们又是为了争夺战利品而起内讧的。阿伽门农不愿放弃一个女俘惹恼阿波罗降下可怕瘟疫;他又夺走阿喀琉斯的女俘,以致阿喀琉斯退出战场,希腊人几遭灭顶。希腊人攻打特洛亚不仅为抢回海伦和丢失的财宝,还要抢劫整个特洛亚。单就生死搏斗,狭路相逢勇者胜。赫克托耳是英勇的,但阿喀琉斯比他更英勇,而且武力强过于他,赫克托耳终于被杀。特洛亚人虽不是孤军作战,并且在自己的国土上自卫,但希腊联军集中了所有强大的部落,终于达到摧毁对方的敌人之目的。就此而论,力量的对比成了胜败的决定因素。

战争的最后结果,希腊人攻陷了特洛亚,各人携足财宝和奴隶还乡。帕里斯由于不可克服的贪欲招致杀身之祸,也毁灭了自己的国家。一场空前规模的远古大战,反映了当时奴隶制的掠夺性质,无论自然财富资源,还是女奴隶(女俘),都在掠夺之列。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洛亚废墟上的考古,充分证明了古代口头史诗所反映的历史真实性。虽然,古代民间诗歌给这场战争涂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剥开那古老信仰的外衣,当时那种社会政治的因素十分醒目地暴露在人们眼前。

史诗以英雄业绩为中心,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它歌颂战争,歌颂勇敢,把战争当作光荣的事业,没有关于战争的道义观念。它不是歌颂正义的爱国战争,也不是宣扬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不能用非历史的眼光,不能用今人的道德标准衡量它。史诗记叙的历史事件,是人类社会的童年,是人类文明的初期,是希腊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和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战争在那时是常有的事,史诗对那个时代表示赞美和崇敬。它要人感受的只是英雄主义的鼓舞,看这样的史诗,就像一个人成年后看自己童年的真实的本质,感受的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一个永不复返阶段显示出的不朽的魅力。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朝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史诗在结构上剪裁巧妙,布局得当,匠心别具,其情节围绕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展开。史诗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人物性格特点描写十分出色。英雄人物个个体魄矫健,臂力过人,都有高超的武艺。尚武精神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一。在史诗中,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都是以枭雄的姿态出现。其体力过人,灵敏、捷足而强悍;阿喀琉斯被喻为从高山直泻、滚滚而来的洪流,难以阻拦;又宛如一只苍鹰,临空高飞,自由翱翔;赫克托耳被喻为山中野火,威严如同战神一般。诗中的众神,也各有特点,鲜亮亮,活脱脱。史诗用的是自然而质朴的口语,语汇丰富,比喻生动。史诗中比喻就有两百多次,构成了“荷马式的比喻”。史诗在欧洲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欧洲诸民族英雄叙事诗中的最伟大的杰作。马克思称它是“一种规范和不可个企及的范本”,“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