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于1958年、1975年分别发生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内战。
第一次是C·夏蒙于1952年当选黎巴嫩总统后,组成了以基督教(马龙教派)为主的政府,主张加强同欧洲和美国的联系。但占该国人口近一半的穆斯林却主张加强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联系。1958年5月9日至13日,穆斯林各派公开反对夏蒙政权,特利波利和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街道上发生暴乱。据说暴乱是在刚成立不久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埃及和叙利亚的政治联合)煽动下掀起的。以反对夏蒙总统的亲西方政策。反叛者在一些穆斯林领袖和德鲁兹教派领袖K·琼布拉特带领下战胜政府军,夏蒙政府濒临崩溃。但夏蒙拒绝辞职,并吁请美国给予支持.美国海军第六舰队根据美国总统D·D·艾森豪威尔(1890——1969)的命令,于7月15日至20日在贝鲁特附近登陆,支持夏蒙政府,保护美国人的安全,防止埃及叙利亚入侵黎巴嫩。约一个月的时间,黎巴嫩政府和军队在1.4万美军支持下,控制了局势。9月23日,马龙派基督教徒F·谢哈布将军(1902——1973)继夏蒙出任总统。新内阁由四名基督教徒、三名穆斯林和一名德鲁兹教徒组成。美国支持新政府,于同年十月底将军队撤出黎巴嫩。
第二次内战发生在1975年,由于占黎巴嫩约一半人口的穆斯林各派(主要是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对1943年的国民公约十分不满,该公约确定基督教信徒(长枪党或长枪党人),尤其是马龙派教徒在中央政府事务中起主要作用。巴勒斯坦的穆斯林也居住在黎巴嫩,主要是在南部难民营或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赖以对邻近的以色列发动进攻的游击队基地中。黎巴嫩穆斯林同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75年4月13日,一辆载有许多巴勒斯坦人的公共汽车遭到长枪党人袭击,乘客全部被害,引发了黎巴嫩长期而残酷的内战。
起初,左派穆斯林联盟与右派基督教徒作战;1967年初,基督教徒袭击巴勒斯坦难民营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参与穆斯林一方作战。以色列向基督教徒提供武器。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支持下,叙利亚派出三万军队前往黎巴嫩帮助恢复秩序,并执行一项和平计划(1976)。马龙派基督教徒E·萨尔基斯当选为黎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权威。1977年,黎巴嫩分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右派穆斯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地方。不久,叙利亚部队和基督教民兵开始交战。叙军炮击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基督教控制区。为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恐怖分子对以色列的袭击,以色列部队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根据地发动了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该地区。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了苏制萨姆与地空导弹。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的大马士军战略公路附近的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喷气式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黎巴嫩境内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的报复。1981年7月24日,一项临时停火协议生效。
在以后的几年中,黎巴嫩内战仍时有发生。由于黎巴嫩国内各派积怨甚深,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因而导致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