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现代美国小说家厄纳斯特·海明威

永别了——武器——现代美国小说家厄纳斯特·海明威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年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从小爱好音乐与绘画,中学毕业后当见习记者,受到初步的文字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军,在意大利前线负了重伤。战后住在巴黎,刻苦从事写作,1926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头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这部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他的精神苦闷,生活漫无目的,成天喝酒、钓鱼、看斗牛。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是英国人,战争中失去了亲人;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美国记者,战争中因下部受伤而失去性爱能力。杰克与勃瑞特相爱,但无法结合。战争给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创伤。他们对生活感到迷惘和颓丧;他们行迹放荡,心里咀嚼的是莫名的悲哀。这种彷徨、空虚的情绪引起战后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小说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由于作家深受战争的苦难,作品中无不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

《永别了武器》(1929年),不仅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作家对战争的诅咒和呐喊。小说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主人公亨利是美国志愿军,在意大利前线负伤,住院期间结识了英国护士凯瑟琳并产生爱情。他返回部队后,在一次撤退的途中被意军误认为德军的奸细而逮捕。他在等待处决时伺机逃脱,后与凯瑟琳一起流亡到瑞士,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不料凯瑟琳死于难产,将亨利一个人孤零零地遗弃在人间,小说从个人幸福出发去谴责帝国主义的战争。作者笔下多数军官和士兵都是厌战反战的,盼望着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尽快结束。他还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宣传,美国统治阶级在大战开始时,坐山观虎斗,同时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但他们眼看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便撕下了和平的假面具,声称要“拯救世界民主”,拣起“神圣”、“光荣”、“牺牲”等口号,诱骗美国青年到欧洲战场去当炮灰。海明威对这种宣传极为反感,他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说:“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在这场“拯救世界民主”的战争中,“我可是没有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事物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就好比芝加哥的屠宰场似的,不同的是肉拿来埋掉罢了。”作家认为人在这个暴力世界中是无能为力的:“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和气的人、最有勇气的人。因而发出了“永别了——武器”的内心独白。

《永别了,武器》显示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和无意之间,简约洗炼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欧美风靡一时,颇有影响。

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内战爆发,接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明威又一次赴欧当战地记者,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美国人乔顿自愿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故事,乔顿的任务是与一支山区游击队配合去炸毁一座有战略意义的桥梁。后来情况忽然发生变化,来不及与上级取得联系,炸桥任务完成后,乔顿身负重伤,独自在山顶上狙击敌人。这部小说区分了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采取了明确的反法西斯的立场,主人公没有悲欢情绪,虽也坠入情网,但与战争不发生矛盾,他考虑的是怎样去执行任务,视死如归,不惜牺牲,相信民主主义一定能战胜法西斯主义。小说标志着海明威思想上的进步。

四十年代初,海明威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1942年—1944年间,他驾驶“皮拉尔号”游艇(由政府出钱改装成反潜艇的兵舰)巡逻海上,因而得到表彰。他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因此被控为违反日内瓦会议关于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海明威出庭受审,结果宣告无罪,后因作战勇敢获铜质奖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1952年发表《老人与海》。小说描写一个古巴渔民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好不容易捕到一条大鱼,却被鲨鱼吃掉,故事的寓意是人在同外界势力斗争终归失败。这是海明威的一贯主张。但他在《老人与海》中增添了新的思想:老人同鲨鱼搏斗表现出非凡的毅力。也就是说,人虽不免失败,但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不失尊严。小说颂扬了抽象的勇敢精神,在灰暗的主题上轻轻地抹上了几分明朗的色彩。该小说发表两年后,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奖金,以表彰他“精通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古巴革命爆发,海明威迁居美国伊达荷州。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和神经方面的多种疾病,他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于1961年7月10日用猎枪自杀。1970年。他的妻子发表了他的遗作《海岛激流》。、海明威在近四十年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一位开了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