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中最富有远见、才华的领袖兼诗人——赫里斯多·波特夫
赫里斯多·波特夫是保加利亚十九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诗人。他的创作活动与他亲身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作品朴实、高雅、清新。他的诗歌是保加利亚革命文学中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季米特洛夫曾称他为“上世纪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才华和最有远见的领袖”,是“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天才诗人”。
波特夫1848年生于卡洛费尔城,父亲是知名的启蒙学者和进步教师。波特夫十五岁到俄国敖德萨求学,受到俄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从事诗歌写作。他最初的诗歌《致母亲》、《致兄弟》倾诉了身在异国的孤独和对祖国亲人的怀念。1866年,波特夫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中途辍学。次年春天,回故乡接替他父亲的工作。因从事革命活动触怒土耳其当局,再次去俄国学习。途经罗马尼亚时,加入了保加利亚革命流亡者的行列。他先后创办《保加利亚流亡者论坛》报、《旗帜》报、《闹钟》报,宣传民族解放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
1868年7月,革命领导人哈基·迪米特尔组织两支起义军进入保加利亚。波特夫参加了大队长热留的队伍。在横渡多瑙河的前夜,诗人写的《离别》一诗,把与母亲诀别的慷慨悲怜与展望胜利的豪放乐观精神揉合在一起,抒发了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1869年,以瓦西尔·列夫斯基为首的革命领导人在布加勒斯特组成保加利亚中央革命委员会,波特夫当选为中央委员。此时,他发表了《哀歌》、《斗争》、《海杜特》等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其中《海杜特》是一首未完成的叙事体长诗。它通过贫苦农民之子继父志,争当海杜特(即游击队)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身受民族压迫与封建剥削的贫苦农民前仆后继、精忠报国的革命精神,是保加利亚数百年来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一个缩影。
1873年,瓦西尔·列夫斯基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害。波特夫写了《瓦西尔·列夫斯基的绞刑》一诗,这是一首具有强烈号召力的悲壮的挽歌,表现了国家和民族对于英雄遇害的哀痛。列夫斯基逝世后,波特夫接替了他的革命领导工作。
1876年,保加利亚南部爆发了有名的“四月起义”,波特夫带队回国支援。正向沃拉山挺进时,遭到土耳其军队的包围和袭击。战斗中,他机智勇敢,果断指挥,与埋伏在这里的敌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终因地势不利而中弹牺牲。波特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他以身报国的爱主义夙愿,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民族斗争的颂歌。
波特夫的一生是短促的。他的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由于他生前接触过马克思的著作,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和政论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对民族解放斗争和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鼓舞斗志的作用,在保加利亚文坛上开创了一代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