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战地捷报的雌鹰——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传播战地捷报的雌鹰——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美国著名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891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小学未毕业就开始做工,先后当过侍女、烟厂工人、书刊推销员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她在《纽约呼声报》工作,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19年底,史沫特莱在一艘开往波兰的货船上当侍女,来到当时印刷独立运动的重要据点柏林。在这里侨居的八年中,她与印度革命者密切交往,全力研究印度、中国历史。1928年底,她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的特派记者,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最为猖獗的年代里,她不避艰险地掩护我国的革命者,积极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主持创办英文刊物《中国呼声报》。热情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并根据江西中央苏区革命者的谈话,写成了《中国红军在前进》(1934)。把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战斗的捷报传向全世界。

1937年,她在现场报道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之后,又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战场上继续进行战地采访。她会见了朱德等八路军著名将领,在八路军驻地度过了将近三个月的战斗生活。用日记形式发表了战地通讯《中国在反击——一个美国妇女和八路军在一起》,有力地向全世界宣告: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蒋介石。武汉沦陷后,史沫特莱以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记者身份,冒着枪林弹雨,随新四军转战华北、华中进行采访和救护工作,被人们称为“传播战地捷报的雌鹰”。

史沫特莱1943年发表的著名通讯《中国的战歌》,记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前后的艰苦岁月,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对华阴谋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荒淫无耻,同时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八路军坚持抗战的英雄业绩。该通讯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战地报道之一,在美国成为令人瞩目的畅销书,其中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曾被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收录在以《最后的胜利之后》为题的战争文学选集中。1945年夏天,史沫特莱全力从事《伟大的道路》一书的创作。她写这部传记可谓呕心沥血。她在所谓“索洛间谍案”中被诬蔑为“共产党奸细”,不得不中断写作,为摆脱政治压力,她于同年秋末带着未完成的手稿,抱病前往英国,继续坚持写作。《伟大的道路》一书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朱德同志由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其素材取自朱德同志的口述,因而写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作家把自己对朱德同志的真挚感情完全倾注在作品中,从而使该书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部作品不愧为形象地描绘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著作,堪媲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在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在英国牛津因手术失败而逝世。遵照她的遗愿,中国人民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将她的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镌刻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亲笔题词,以悼念这位美国人民的伟大女儿、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