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战争文学
从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到十一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上,被称为中世纪的初期。公元476年,西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部落)的领袖奥多亚克推翻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统治着意大利,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接着,日耳曼其他部落如法兰克人、东哥特人、勃艮弟人、汪达人等相继南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定居下来,陆续建立起一系列的蛮族国家。东哥特人的国王狄奥德里希打败并杀死奥多亚克,占领了意大利,建立东哥特王国;西哥特人则安据现今之西班牙;法兰克人入侵高卢,占据现今德国和法国大部地区;勃艮弟人居法国南部;汪达尔人居西班牙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而盎格鲁·萨克森人和朱特人,则定居如今英格兰地区。在公元五世纪所建立的这些蛮族国家中,由于土地的集中,公社的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过程,逐渐由原有的原始氏族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在各蛮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公元962年,萨克森王朝的鄂图一世吞并了意大利北部地区,建立起“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但它并不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上统一的帝国,国内诸侯争权夺利,内部四分五裂。在这个时期,基督教起着特殊的作用。教会本身不仅成为最大的封建主,而且直接参与欧洲各国和国际间的政治事务,垄断着整个中世纪的文化,对人民进行精神奴役,成为欧洲封建统治的重要的支柱;成了传教和进行精神统治,教会僧侣也利用文学形成进行创作,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宗教僧侣文学”。较早产生在法国,大多是用拉丁文写的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学和赞美诗等。如法国文学中的《圣女欧拉丽赞歌》、《圣徒列瑞行传》,就是仅存的两个最古老的文献。
十一世纪以后,直至十五世纪,欧洲历史进入中世纪中期,即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时,盛行于十二、十三世纪的西欧各国的是骑士文学和与之相关联的民间英雄史诗。骑士文学是一种封建贵族的文学,产生于十二世纪国王和封建大贵族的宫廷,故又称宫廷文学。它反映的是骑士的勇敢冒险和典雅的爱情。它的故事情节没有历史依据,在当时影响不大。在骑士文学盛行的当时,又产生了同样歌颂骑士英勇、忠诚、赞扬骑士爱情的而不同于骑士文学的英雄史诗,它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产物,反映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统一封建王朝的愿望;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荣誉观念已不是为民除害,部落之间的血腥复仇,而是开始具有国家观念的内容,封主和封臣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他的爱国行为不但是要求团结一致以御外侮,而且表现为对异教徒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倾向。
法兰西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是中世纪史诗中最著名的一篇。它是法国《武功歌》的代表作,产生于十一世纪末,其基本情节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序曲,写伽尼龙投敌叛国、出卖罗兰;二是高潮,写罗兰在查理大帝凯旋归国途中、自己率兵断后,在隆世福峡谷遭到伏击,结果全军覆灭;三是尾声,写对叛徒伽尼龙的审判和惩罚。全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叙述查理大帝反抗阿拉伯人的侵略,战争在西班牙境内进行了七年,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哥斯城马西尔国王外,差不多已征服了西班牙全境。马西尔王为免于灭亡,急忙派遣使者求和。查理大帝也派使者前往谈判,并召集诸将会议。罗兰,查理大帝的外侄,伽尼龙之义子,原系主战,而伽尼龙却力主议和。罗兰便建议其父伽尼龙出使敌营,以探虚实。众将深知马西尔的为人阴险狡黠而反复无常,和他进行谈判,不仅任务艰巨,而且有生命危险。因此,伽尼龙对罗兰怀恨在心,他便与马西尔勾结,订下卖国条约,阴谋陷害罗兰。他与敌人合谋,先以降礼和人质呈献查理求其罢兵,然而设重兵于隆世福山谷,等查理班师回国时袭击其后卫部队。果然不出其料,查理没能发觉伽尼龙的叛变行为,他派罗兰率领精兵掩护后路,自己则率大军取道比利牛斯山关隘回国。罗兰的性格勇猛过人,但又过于自信。他为人正直,毫不怀疑伽尼龙的奸计,当查理派他殿后,意分兵一半由他率领,他只要了两万人,结果中了敌军的圈套,在归途中路经隆世福山谷时,遭到马西尔四十万伏兵的袭击。罗兰仓促应战,英勇杀敌。然而兵力悬殊太大,部队众多伤亡。罗兰的战友奥里佛见形势危急,曾三次劝罗兰吹响号角求救。但罗兰生性高傲,拒不听劝,直到所率部队惨遭歼灭时,他才吹起求救的号角。查理大帝闻声赶到,但为时已晚,罗兰因吹号角用力过猛,血管震破,脑髓从两耳向外流出,他把宝剑和号角枕在头下,面向西班牙而亡。此时,查理大帝率部应战,马西尔的军队一部被歼,大部被赶到河里溺死。查理大帝获全胜,并将叛徒伽尼龙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罗兰之歌》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人民要求四分五裂的法国归于统一,建立封建制的君主专制国家的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可爱的法西兰”的思想。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类似《罗兰之歌》,流传于十二世纪,描写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反抗摩尔人的英雄事迹,全诗体裁宏伟雄壮,语言朴实,表现出西班牙诗歌的民族特点。德意志的英雄史诗《尼伯隆根之歌》形成较晚,但更多地保存了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和异教精神,全诗分上下两部。第一部《西格弗里之死》,第二部《克琳希德的复仇》。《尼伯隆根之歌》的素材来自民族大迁移时期的民间传说,强调君臣之间、部属之间的忠诚,反映了封建时代领主间的权势之争。俄罗斯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成书于十二世纪。叙述伊戈尔的出征和被俘。波洛维茨人的入侵,基辅大公号召诸侯团结起来,共同保卫国土,以及伊戈尔的逃出囚禁,重返国土。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渴望俄罗斯团结统一以御外侮的意愿。在艺术手法上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关系甚为密切。
此外,对中世纪发生的威廉征服英吉利,十字军东征,萨拉大败十字军等战事,在中世纪战争文学中亦有较为详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