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战场的军事记者——苏联现代作家康士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
苏联现代作家康士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1915年出身于革命前波得堡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沙皇军队中的现役军官,战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疆场,1934年开始写作,并考入苏联作家协会附设的高尔基文学院夜班,一年后转为日班。四年的创作专业学习大大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能。1939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蒙古的战争,西蒙诺夫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苏联军队同侵略者在哈勒欣湖一带的战斗,不久,他又转到北方苏、芬战场进行实地采访。他根据在两个战场耳闻目睹所得的印象,写了许多报道苏联红军战斗生活的通讯和特写。1942年,西蒙诺夫参加苏联共产党。在整个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他一直作为《红星报》等报刊的战地记者,奔波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最前线。他参加过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他跟随苏联红军对希特勒侵略军的英勇反击,足迹到过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德国等许多地方。长期的战地生活里,西蒙诺夫采写了大量的战争题材的报道和政论文章,揭露控诉法西斯匪徒的罪恶兽行,热情歌颂了苏联及东欧各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英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在苏维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作家在战争年代创作的剧本《俄罗斯人》曾荣获1943年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在1943年至1944年完成的《日日夜夜》是苏联文学中最早最及时地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中篇小说。它以红军炮兵大尉沙布洛夫率领一营指战员进入被敌军团团围困的斯大林格勒,成功地保卫了市内三座大楼的经过为主线,塑造了从沉着、果断的师长普罗庆柯到勇敢好胜的青年战士马斯林尼可夫,纯洁而善良的年轻护士安娘·克莉缅柯等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苏联军民平凡而又高尚的英雄行为。小说发表后很快被改编成话剧,拍摄成电影。1949年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结束后,西蒙诺夫曾以作家和《真理报》记者身份访问过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他创作的剧本《俄罗斯问题》、中篇小说《祖国炊烟》和诗集《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随着战争期间创作上的多方面成就,西蒙诺夫在苏联社会上和文学界的地位越来越提高,到四十年代末、五十年初,他已成为苏联文坛上屈指可数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被选为全苏作协副总书记。西蒙诺夫用十二年的功夫写成了反映战争题材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一个夏天》。第一部写的是卫国战争初期的情况,故事从1941年夏天希特勒向苏联进攻和由于斯大林错误造成苏联大片领土失守开始,以苏军1942年在莫斯科城下开始反攻结束。第二部主要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个侧面。第三部的故事发生在卫国战争后期,集中反映1944年夏天白俄罗斯战役胜利后苏军正准备向东欧进军追歼德军时的情况。在这三部曲中,西蒙诺夫以切身的战争经历和长期的写作经验,把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决策到前线具体的战斗活动,把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苦难同苏军指战员的坚强、勇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较完整地反映了卫国战国的全过程。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后期陆续发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西蒙诺夫曾任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2—1956),苏共中央监察委员(1956—1961,1976—1977)。他的一生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被人们称为:“走上战场的军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