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鏖战——简介蚁垤和他的《罗摩衍那》

楞伽鏖战——简介蚁垤和他的《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是著名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它是古代印度文学的优秀遗产,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印度,它被认为是“最初的诗”。后代的诗人和作家始终把它当作印度古典文学的伟大典范,一直受到重视和称赞,位于世界优秀史诗之列。

《罗摩衍那》的原意是“罗摩的漫游”,也可称为《罗摩的生平》、《罗摩漫游记》,全诗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汉译全书共约250万字,相当于荷马史诗总和的两倍。

作者蚁垤是印度古代诗人,传说他原来为盗,后受仙人开导,决心从善,静坐修炼,口念“罗摩”,心诵“罗摩”,以至忘记一切,全身埋在蚂蚁筑窝的土堆中。“蚁垤”之名由此而来。罗摩是印度教的天神毗湿奴的化身,教徒认为只要表示虔诚,默念其名,即可解脱。蚁垤后来成了仙人。

《罗摩衍那》的主要情节,是记述罗摩一生的英雄事迹的。史诗中说:在古代印度的阿逾陀城,有一个十车王,想通过祭祀求子,在天神的帮助之下,大神毗湿奴答应化身为四,托生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

长子罗摩在弥提罗城拉断了神弓,国王同意将女儿悉多嫁给罗摩。

岁月易逝,十车王年迈体衰,准备立罗摩为太子。臣民爱戴罗摩,听此消息,无不欢欣鼓舞。可小王后吉伽伊因听受侍女的谗言,竭力想让自己的儿子婆罗多继承王位,并要求流放罗摩十四年。过去,十车王曾对吉伽伊许下诺言:可以满足她的两个要求。现在,只能违心地答应她的要求,罗摩为使父亲不失信义,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也甘愿跟随罗摩流放。他们三人在臣民的忧虑悲愤中离开了都城。

不久,十车王抑郁而死。这时,婆罗多正在舅舅家,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他被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婆罗多明白了真相后,大骂母亲吉伽伊卑鄙无耻。举行完父亲葬礼,他长途跋涉,在山林中找到罗摩,要求罗摩回去继承王位,罗摩坚决不肯。他认为信义高于一切,他一定要实践父亲对吉伽伊许下的诺言,十四年流放期满后再回去。婆罗多没有办法,只好带回罗摩的一双鞋子,算是罗摩的象征,供在国王宝座上,代罗摩摄政。

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在森林中到处漫游,常与邪恶的罗刹(即妖魔)交战。十年后,他们漫游到十首魔王的妹妹苏波那迦居住的森林。苏波那迦看中了英俊的罗摩。她向罗摩求婚,罗摩和罗什曼那取笑了她一通。她张开血盆大口要吃悉多,罗什曼那拔箭射掉了这个女妖的鼻子和耳朵。她先让自己的弟弟伽罗为自己报仇,伽罗被杀之后,她只好求救于哥哥罗波那。罗波那派一个罗刹化为金鹿,引诱罗摩;金鹿佯装罗摩求援的喊叫声,以迷惑悉多,被罗摩一箭射死。悉多担心罗摩,让罗什曼那去救哥哥;为保护悉多,他不肯去。悉多气得说他不怀好心,罗什曼那只好去寻找哥哥。这时,罗波那劫走了悉多,在途中,金翅鸟王为了救悉多而受重伤。罗摩满怀忧伤,四处寻找。后来遇到了金翅鸟王,才知道悉多被劫往楞伽城。在楞伽城里,魔王尽量向悉多显示自己豪华,百般诱使悉多嫁给他,遭到悉多的坚决反抗严词拒绝。她誓死忠于罗摩,魔王将她囚禁于无忧树园中。

援救的无头怪建议罗摩到猴国去,同猴王联合,共同寻救悉多。罗摩兄弟到了般波湖,在猴子哈奴曼的指引下,到了哩舍牟迦山,同猴王须羯哩婆结成朋友,共同商定互相帮助。罗摩杀死了猴王的政敌波林,使猴王得以复国,后来猴王又派出猴兵,四处寻找悉多。哈奴曼摇身一变进入魔王宫,找到悉多,通了消息,火烧楞伽。

十首王得知:罗摩和猴王的大军即将来到,魔王召开紧急会议。他的一个弟弟维毗沙那主张送回悉多,同罗摩讲和;魔王大怒,痛骂其弟,维毗沙那逃走,过海投奔罗摩;他建议罗摩向海神求援。海神派人造桥,罗摩和猴王大军渡海,同魔王军队展开激战。最后,罗什曼那杀死魔王武艺高强的儿子因陀罗吉,激起魔王的愤怒,他亲自上阵,被罗摩斩首。罗刹全军彻她托了出来,证明了她是纯洁的。夫妻团圆,十四年流放期满,罗摩乘云车回国复位,并立婆罗多为王位继承人。

若干年以后,罗摩听到民间流传说悉多曾在魔王宫中居住,算不得贞女。为了不违民意,罗摩忍痛派罗什曼把怀孕的悉多送走,遗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孤身一人,痛哭不已,被林中居民的小孩带到蚁垤仙人处,她在蚁垤的净修林中生了两个儿子。蚁垤教这两个孩子朗诵《罗摩衍那》。在罗摩举行马祠时,蚁垤还着两个孩子到罗摩宫中吟唱《罗摩衍那》。罗摩听后,终于发现:这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蚁垤又领来悉多,并证明她是贞洁的,但是,罗摩说:“要想法让人民相信”。悉多求救于地母,大地顿进裂开,她一跃投入地母的怀抱。最后大梵王预言:罗摩全家将在天上团圆。于是罗摩兄弟成神升天,由罗摩的两个儿子继承王位,罗摩又变成了毗湿奴。

在史诗的每篇中,几乎都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是一场震天动地,人神俱惊的大决战,双方都表现出高度的勇敢和卓越的武艺。史诗表达了中外读者一致的愿望:恶人受惩,正义得伸。罗摩总起来说是被迫害者,罗波那则无疑是恶人,罗刹一方挑起事端,欺压善良,人神共愤,所以罗摩要惩罚他。虽然战争给百姓造成灾难,人民希望和平,但战争与和平的统一,是不能够委曲求全的,只能通过战争来实现。兵法上说得好:“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罗摩衍那》史诗刻画了十多个栩栩如生、唤之即出的人物。罗摩的作品歌颂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印度人民理想的英雄形象,几乎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他克己待人,宽恕忍让,不争王位,抛开财产,流放他乡,他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勇气,而且智谋出众,武力过人,特别令人喜爱的是,他的勇武都用在正义事业上,扶持弱小,保护人民,斩除群魔,为天地间消灾。史诗对罗摩的描写,是一曲不畏艰险,战胜苦难,抗击强暴的英雄颂歌,也是一篇人民群众渴望安定,向往幸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颂歌。

悉多这一妇女形象,也是生动感人的。她虽然在宫廷长大,但毫不娇气;她忠实于自己丈夫,有着忠贞的爱情;她勇于迎接困难的考验,敢于抗击邪恶势力,狂风巨浪动摇不了她的坚强意志,千辛万苦磨灭不了她的斗争决心。这,就是悉多的鲜明的性格特征。罗什曼那、婆罗多也都是可爱的、维护正义的英雄形象。罗波那则是古今人民厌弃的反面形象,他作为一国之主,自私、专横、暴虐、强取豪夺、欺凌弱小,致使国家政治昏暗,在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罗波那的胞弟则和他不一致,不仅不愿为他死,还叛他而投奔敌方,是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史诗描写人物时,情味浓郁,在多种情味中,以悲悯之情最重,如描写罗摩妻子被劫后,悲伤之感尤为突出。另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还有重复的叙述或描写,因为史诗是唱给人听的,重复能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