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告别前线的“人民诗人”——德国著名文学家埃利希·魏纳特
德国诗人埃利希·魏纳特,1890年八月四日生于马格德堡一个进步的工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先在机械制造厂当学徒工,后从事美术工作,投身于德国工人运动。1913年,魏纳特应征入伍,大战开始后,被派往西线,在战场上目睹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的惨状,开始觉悟,成了坚定的反对军国主义战士。苏联十月革命使他欢欣鼓舞,但德国在1918年革命的失败又使他感到压抑。战后经济萧条时期,他尝到了失业的滋味,靠画广告、干些收低微的杂活维持生活。此时,随着反动势力的嚣张,他的革命精神和论战能力也逐渐增强,他毅然拿起笔来,撰写了揭露帝国主义在策划新战争的《秘密的行军》,讽刺歌唱和平高调的社会民主党右派听到军号,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反布尔什维克的行列的《老军马》。1933年希特勒建立独裁统治,魏纳特开始了斗争的新阶段。纳粹上台前夕,他就写诗揭露法西斯本质,提醒工农群众不要受欺骗。他提出希特勒是“用自由的蜜糖,涂着穷人的嘴,欺骗作恶”。希特勒上台后,他写诗教育被国社党蒙蔽的工人。正因为他的讽刺诗打中了敌人的要害,像红辣椒一样刺得他的食管发痒,双脚暴跳,所以法西斯对他们进行残酷迫害,搜查了他的住宅,抢走了他的手稿,并被剥夺国籍。因他当时在瑞士演出,才免遭毒手。魏纳特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爱与憎、辛辣的讽刺、机智和幽默的语言,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被誉为“人民的诗人”。
西班牙内战时期,魏纳特在前线创作鼓舞士气的战歌,其中著名的是《国际纵队之歌》、《十一支队之歌》、《向苏维埃联邦致敬》,此外,他写了不少通讯,后收入题为《同志们》文集,是一部关于西班牙战争的珍贵文献。一九三八年,国际纵队撤离西班牙;作为国际纵队队员的魏纳特,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告别前线》。纵队战士们告别了他们浴血奋战的土地,“向另外一个世界撤退”,但并不是退伍,“而是去做游击队”。表达了战士们要继续奋战的坚强决心。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魏纳特积极投入瓦解德军、教育受蒙蔽士兵的工作,他用诗的形式写了许多短小有力的传单在前线散发。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时,他冒着敌人的炮火,亲自到前线广播喊话。他在题为《给一个德国士兵》、《反对真正的敌人》的传单中号召士兵的赶快觉醒,调转枪口,“冲向柏林,前进!”他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写成的日记《斯大林格勒回忆录》(1951),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被译为多种文字。
魏纳特的诗歌继承了海涅、维尔特政治讽刺诗的优良传统,在同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逐步成熟起来。其诗歌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勾勒敌人的丑态时,讽刺尖刻,鞭挞入理;歌颂英雄时,倾注着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他的诗不是图解、说教、常常以感人的形象,贴切的比喻给读者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语言鲜明生动,简短有力。他善于使用双关语、方言、缩略语,经过改写的谚语、成语,并创造出许多新词来增强讽刺效果,字字句句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