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义之战而斗争——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伊里亚·格里戈里耶奇·爱伦堡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伊里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1889年出生于基辅一个犹太工程师的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度过。上中学时,他因参加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地下活动被学校开除。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爱伦堡的社会政治观点以很大影响。在1916年发表的诗集《前夜》里,他对帝国主义战争表示不满,但起初并没找到结束这场战争的社会力量,诗中充满和平主义和悲观情绪。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到过前线许多地方,几乎每天在报上发表政治文章和特写,揭露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歌颂人民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这些文章后来被收集在以《战争》为总标题的三个集子里,深受苏联读者欢迎。
爱伦堡在战争和战后期间的创作,以《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巨浪》三部长篇小说最负盛名。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1935年至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和苏联的广阔历史画面。《巴黎陷落》前二卷叙述战前慕尼黑会议的叛卖性活动,资产阶级政客们欺骗人民群众,千方进计破坏法国人民阵线。小说具体描写了当时法国的仁人志士米肖、彼尔、青年克罗德等人虽有反对战争的愿望,但还不能把人民团结起来,有效地打击法国的叛徒们。该书三四卷叙述纳粹侵略军占领巴黎,以贝当为首的反动政府卖国投降的活动。小说获1942年斯大林奖金。
作家笔下的另一部著名小说《暴风雨》也同《巴黎的陷落》一样,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也没有中心的主人公,而是通过书中许许多多人物在战争期间的感受和活动,来揭示民主力量同法西斯主义的尖锐斗争。作者从描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巴黎社会的情景开始,以悲壮的笔调和深切的同情感,刻画了法国山河破碎的景象,颂扬了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战士的英勇斗争精神。书中反映了希特勒统治下德国人民的恐怖和苦难生活,优秀的人类学家、工程师和年轻的大学生被迫变成了杀人的工具。情节变化十分迅速,人物的内心独白很多,这是爱伦堡的长篇小说在结构和体裁上的共同特点。小说获得一九四八年斯大林奖金。爱伦堡的另一长篇小说《巨浪》,描写1948年至1951年战后时期,在美国和法国、捷克和西德、波兰和苏联开展的保卫和平运动,揭露美帝国主义操纵的外洋通讯社在各国进行反苏宣传,搞阴谋活动和破坏性事件,妄图挑起新世界大战。但小说没有能够把保卫和平的运动同人民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在暴露人民的敌人时,没有给予右翼政党的反动面目以应有的揭露,似乎只要一切善良的人民起来保卫和平,就“能够预先制止战争”,这观点和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此外,作家在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共六部)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六十余年的时代生活,对俄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印度、中国等许多国家的事件和生活,以及他所说的“政治家、幻想家、作家、冒险家”作了随心所欲的描写。
1967年8月31日,爱伦堡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