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计划+行动=成功
书房里只剩下学生和教授两个人,他们开始了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第一课。
教授问学生:“××,你真的很渴望成功?”
“是的,我非常渴望成功!”
“那么,你认为什么样才算成功呢?”
“我认为成功应该是这样的:读书成绩好,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薪水高的工作。”
“你讲得很好,不过这只是你的看法。实际上,不同的人对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人像你一样,认为学业有成才是成功,有人认为腰缠万贯才是成功,有人认为建功立业才是成功,有人认为家庭美满幸福才是成功,有人认为加官晋爵才是成功……总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对不对?”
“是这样的。”
“尽管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成功就是达到既定的有意义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成功。对于这一点,你是否赞成?”
“老师,您说得很有道理,我赞成您的观点。”
“下面,我给你讲几个故事,看看你能否从中悟到什么道理。”
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位34岁的妇女跃入太平洋海水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的话,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弗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全身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着。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后——从她出发算起是15个小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几个小时,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能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查德威克一生中就只有这么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
讲完故事,教授问学生:“查德威克第一次横渡卡塔林纳海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你什么启示?”
“我认为她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的地。如果那天没有大雾,她就不会丧失信心而放弃最后的努力。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确定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因为目标是人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
“你非常聪明。接下来,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塞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原来比塞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大漠中,没有方向的他们只能凭感觉向前走。然而,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若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回到他起步的地方。但是自从肯·莱文发现这个村庄之后,他便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的居民,比塞尔人也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醒目大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孙教授又问我。
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对沙漠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而对现实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教授很高兴地接着谈了起来:“很好!你的悟性极高,我对你的回答非常满意。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我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假如有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你问船长:‘船在哪里靠岸?’船长说:‘我不知道。’你说这艘船最终会停在什么地方?假如有一个神枪手拿出一支枪准备射击,你问他:‘靶心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你说他能击中目标吗?假如你坐上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问你:‘你要去哪里?’你能说:‘我不知道’吗?”
“当某人达成不寻常或似乎不可能的目标时,常有些人说他运气好、占了天时地利或上天眷顾。然而,在我接触过众多各界的成功人士之后,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全在于这相同的第一步:设定一个企望的目标。”譬如说,美国NBA职篮高手“飞人”迈克尔·乔丹,是什么因素造成他不同于其他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表现,而能多次赢得个人或球队的胜利?是天分吗?是球技吗?抑或是策略?他说:“NBA里有不少有天分的球员,我也可算是其中之一,可是造成我跟其他球员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你绝不可能在NBA里再找到像我这么拼命的人。我只要第一,不要第二。”
“你或许会跟我一样感到不解,到底迈克尔·乔丹拼命不懈的动力是怎么来的?那是发生于他念高中一年级时一次在篮球上的挫败,激起他决心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就在这个目标的推动下,飞人乔丹一步步成为全州、全美国大学乃至NBA职业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的事迹一再改写了篮球比赛的纪录。”
接着,教授给学生讲起了乔丹的故事。
——那天,乔丹被学校篮球校队退训,回到家哭了一个下午。在那个重大打击下,他原可能就此决定不再打篮球了,可是他没有怎么做,他反而把这个教训转化为热望:为自己定一个更高的标准,更难达到的目标。他的决定出自内心且很坚决,结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世界篮球比赛的发展为之改观。他不仅要重新成为球队的一员,并且还要成为最棒的。
为了实现这个雄心壮志,他循着每位成功人士的轨迹:设定目标,随即付诸行动。在升高二之前的暑假中,他得到校队教练克里夫顿·贺林之助,每天清晨六点便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密集训练。在此期间,这位崭露头角的伟大球员长到6尺2寸,全是因为他迫切想要早日达成心愿,因而每日在学校的攀爬架上勤练,力图使自己身高增加,以求在球队场上比赛更占优势。
乔丹每天勤练不辍,当时机到来,他终于被选为校队队员参加比赛。十年之后,他更证明了NBA芝加哥公牛队教练道格·柯林斯的见解:准备得越充足,幸运就越会跟着来。
讲完了乔丹的故事,教授意味深长地说:
“有很多人不愿意给自己定目标,因为害怕失败所导致的失望,然而他们却不晓得‘设定目标乃是成功的基石’。之所以如此说,乃是因为设定目标可以锁定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行。”设定目标对你人生方向的影响,一开始可能不是很大。那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巨轮,虽然航向偏了一点点,一时很难注意,可是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后,便可以发现船会抵达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一切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地改进。成功之人绝不会只以事情做完为满足,而会要求自己不断做得更好。如果你信守这个观念——持久不懈地改善——那么就可以保证你的一生不但会不停地成长,并且最终一定会成功。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并非意味你每件事都会做得很好,也并非意味着一切事就此马上改观。最成功的人必然是那些懂得分寸的人,他们不会一口气承担下能力所不及的事,总会把一个大目标分割成数个可以达成的小目标,最终累积成所企望的成功。能设定出小目标还不够,你还得能在达成每个小目标时懂得给自己庆贺,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有劲,并养成慢慢使美梦成真的习惯。”我们都听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可是真的踏下这一步时,却常常忘了提醒并鼓励自己拿出行动的这一点。记住,你过去是什么样的行为,并不表示未来也须继续下去,如果你不想改变目前的状态,其实就已是做了决定。
“有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你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自己灵魂的领航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全看你自己。因此,不要轻视设定目标的重要,此刻就立下决定,因为在前面不远处,就是你的未来。”
接着,教授向学生讲述了哈佛大学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有意思。
那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谈完这项社会调查,教授对学生说:“你看树立目标对于一个迫切想成功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人生在世,需要有一个目标。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你就会感到肩上的责任,你就会有一种使命感,你就不会随意浪费一分钟,你就不会无所事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奋斗目标是认真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争取在三年后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
“除此以外,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目标?”
“那我还没有仔细想过。”
“这样吧,我给你一张纸,你把所有你渴望得到的东西以及渴望实现的梦想全部写在纸上,你要展开思想的翅膀,尽情地翱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有任何的束缚,也不管它们能不能实现。”
学生接过教授递来的白纸及钢笔,坐在写字台前,远望窗外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不禁浮想联翩,我提起笔一口气写下了16个梦想:
1.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全班前十名。
2.获得一等奖学金。
3.被评为三好学生。
4.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能自由地上网。
5.坐飞机去北京、香港、新加坡旅游。
6.考上北京大学。
7.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8.住在像教授家一样的别墅里。
9.创办一家跨国公司。
10.到非洲草原上狩猎。
11.为爸爸买一辆桑塔纳轿车。
12.送妈妈去全国最好的医院治病。
13.购买一台爱华牌随身听。
14.成为百万富翁。
15.学会开汽车。
16.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成为众人瞩目的人物。
写好以后,学生起身把这张纸交给了教授。教授饶有兴趣地读着,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读完之后,教授把纸递给学生:“写得不错,很有想像力,你能不能先在每一个梦想后面注明渴望实现的日期,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学生接过纸重新坐在了写字台边,开始了这项艰苦的工作。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思考和计算,他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以下是他的结果:
1.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全班前十名(2004年1月底)。
2.被评为三好学生(高一下学期开学初)。
3.在报刊上发表文章(2004年8月)。
4.获得一等奖学金(高二上学期开学初)。
5.购买一台爱华牌随身听(在我17岁生日那天)。
6.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能自由地上网(在我18岁生日那天)。
7.考上北京大学(2006年)。
8.学会开汽车(2007年)。
9.坐飞机去北京、香港、新加坡旅游(2009年)。
10.创办一家跨国公司(2011年)。
11.成为百万富翁(2012年)。
12.送妈妈去全国最好的医院治病(2013年)。
13.为爸爸买一辆桑塔纳轿车(2013年)。
14.到非洲草原上去狩猎(2014年)。
15.住在像教授家一样的别墅里(2016年)。
16.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成为众人瞩目的人物(2019年)。
写好后,学生如释重负地放下了手中的钢笔。
教授看了学生的这张“伟大的梦想书”,笑眯眯地对学生说:“从这16个目标中,选择一个作为你的核心目标。”“什么是核心目标呢?”学生问道。
“所谓核心目标就是最重要的目标,如果你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你的其他目标都能因此而实现。”
学生盯着面前的这张“伟大的梦想书”,仔细琢磨了一会儿,最后把第七个目标——在2006年考上北京大学作为了核心目标。
看到学生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核心目标,教授非常高兴,他继续给学生上课:“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在研究‘如何’达到目标,却没有研究‘为何’要达到目标。比如说:如何考上名牌大学。可是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就会自我安慰:何必要那么辛苦,为什么非得考名牌?一开始,他就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考名牌大学,所以他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就会选择放弃。行为科学研究证明,人不会持续不断地做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每定下一个目标,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请务必列出为何要实现它的十条以上的理由或好处,而且好处越多越好,越清楚越好。因为对你没有好处的目标,你的潜意识会认为没有必要为它作出太多的牺牲,这也就意味着它被实现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下面,我想举一个例子。”
上海砺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易发久在穷苦潦倒的时候,他就曾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三年之内,一定要成为“百万富翁”。为此,他写下了18条理由,即达到该目标后会给他带来的18种好处。这18种好处是:
1.还清欠债。
2.可以买一套房子,使生活安定下来。
3.可以把年届七旬的母亲接到身边来安度晚年。
4.成为一个能使太太有生活安全感的丈夫,并以此报答她多年来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坚定不移的支持。
5.有能力帮助家人,以报答他们多年来对自己无怨无悔的支持、鼓励、宽容与信任。
6.可以让孩子一出生就能在安定的环境下成长。自己有责任不让他一出世就被迫跟自己一起过动荡的生活。
7.可以请得起保姆帮助处理家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务活对工作的影响。
8.可以买一辆汽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出门兜兜风。
9.可以兑现自己曾经作出的另外几个承诺。
10.可以不让曾经支持过自己的许多朋友、师长、上司失望,并以此来证明他们对自己的信心是有远见的。
11.可以使自己的工作价值完成战略性转移,即从为生计而奔波转移到更加注重工作本身的意义上来。
12.可以证明自己言行一致。自己会按照自己教给别人的方法去做,而且证明它是对的,因为自己能做给他们看。
13.达到该目标本身恰恰证明自己已经帮助过不少人,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持续地支持自己,而且自己因此会更有条件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14.能给自己公司的同伴们带来更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更稳定的福利条件及成长条件。
15.让自己更有信心,更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16.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投资,以加快成功的速度。
17.为自己下一个三年成为“千万富翁”打下基础。
18.可以让自己的心境更加宁静,更有心情去修炼自己心灵的成长。
教授一边指着这些“好处”,一边说:“正是由于他写下了如此多的实现目标的‘好处’,经过艰苦奋斗,他终于如期达到了目标。所以,你要想实现你的核心目标,你也必须像易发久总裁一样,为你的核心目标列出至少10条以上的理由,并且尽量使每一条都能让自己心动。”
学生再一次拿起笔开始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如果真的能考上北京大学,他就可以:
1.让所有认识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
2.为自己争气,为爸妈脸上争光。
3.成为65中历史上第一个考取北京大学的学生。
4.找到一份挣大钱的工作。
5.领略燕园的秀美风光。
6.游故宫,逛天安门,爬长城。
7.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
8.对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说:“我是最棒的!”
9.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
10.获得足够的自信,我有信心去实现其他的目标。
写在这里,学生实在想不出更多的“好处”,只好放下了笔。教授走了过来,看了所写的10条“好处”,对学生说道:“以后有空你就多想一想考上北京大学对你有哪些‘好处’,然后把它补充进去,‘好处’越多,你的动力就越大。记住,你要多为成功找理由,少为失败找借口。现在是吃中饭的时间了,走,我们下楼吃饭去。”
教授家的餐厅布置得十分雅致,天花板上是绿色的葡萄藤,上面悬挂着一串串紫褐色的水晶葡萄;餐厅四周的墙壁上镶嵌着一排排木条,就好像是“栅栏”。他们一边吃一边聊。教授向儿子询问了资料的查寻情况,又问了师大附中的教学情况。儿子一一做了答复,教授对儿子的答复比较满意。末了,教授对学生说:“我希望你能牢记你的目标,勤奋学习,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中饭吃完后,学生继续留在教授家学习。
“我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的目标是步行到北京,你怎样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认为首先要选择好最佳行走路线,制定好行动计划,然后迈开两条腿,坚持不懈地向着北京走下去,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说得有道理,那么你说怎样做才能以最快速度实现考取北京大学这个目标呢?”
“首先要制定好学习计划,然后采取行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有志气!接下来,我教你怎样制定计划。你先看一篇我儿子写的文章。”
以下是教授儿子的文章。
把目标化整为零
假如你有作家的资质,现在让你在一天内写出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你肯定做不到。但是,如果你每天写1000字,坚持三年,你就可以完成一部百万巨篇。
假如你想成为一名运动员,现在让你一口气做100个俯卧撑,你恐怕会摇摇头。但是,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做一个俯卧撑,以后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使俯卧撑的次数增加一个,三个半月后,你就能顺顺当当完成100个俯卧撑。若不相信,你可以试一试。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目标看起来一时难以实现,但你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可以实现的小目标,然后集中精力想办法去逐一实现这些小目标。当这些小目标全部实现时,你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选择好人生的奋斗目标——你最终想要到达的地方,然后设计好路线——第一站要到达什么地方,用多少时间,第二站要到达什么地方,用多少时间。设计好你的路线后,你只需“按图索骥”,一步一步向终点前进,终有一天你能到达终点,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约翰·拉布尔上中学时曾是游泳好手。跟所有的年轻游泳好手一样,他梦寐以求地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参加奥运会,与世界一流的游泳健儿争个高低。1984年夏天,他一边观看电视转播的奥运会比赛实况,一边盘算自己如何才能成为奥运选手。他想:自己必须在四年内将成绩缩短四秒,如此才有资格参赛。他算了一下,每年训练十个月,每日将成绩缩短1/10秒,四年后,就能够参加1988年的奥运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年的艰苦训练,他的梦想果然变成了现实。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告诉了众人这样一个成功的秘诀:我刚开始参加比赛时,总是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后来,我改变了做法。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线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山田本一的话令人深思。看来,辉煌的人生不会一蹴而成,它是由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目标的实现堆砌起来的。让我们把目标化整为零,用一个个小的胜利赢得最后的大胜利吧。
看完了这篇文章,学生对教授说:“制定计划是不是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可以达成的小目标?”“是这样的,所谓计划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想办法去达成每一个小目标。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把‘考取北京大学’这个目标化整为零。据我所知,今年北京大学在我省的录取分数线是650分。如果你要想考取北京大学,你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综合科四门学科的高考总分必须在650分以上。你现在估算一下在2006年的高考中四门课的高考成绩。”
学生经过反复计算和论证,得出了以下结果:语文125分,数学130分,英语125分,文科综合270分。看到这个结果,他不禁吓了一大跳,这么高的分数,他怎么能够达到?
教授仿佛是看透了他的心思,笑容可掬地对他说:“你先不要怕,只要你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会尽我的所能来帮助你。接下来,你要把这四门课中的每一门课的得分情况再来分解一下。例如语文这门课满分是150,其中选择题是45分,语言综合运用题是45分,作文是60分。你怎么样在高考中语文考125分,请你把每一道大题的得分情况估算出来,然后制定好详细的学习计划去达成这些小目标。”学生面带难色地说:“老师,我还没有做过高考试题,不知道试卷的分值结构,等我研究完高考试卷后,我再把这四门课的得分情况分解出来。您看如何?”
“好的,我把这个作业交给你,你回到学校以后,要好好向高三的同学或老师请教,仔细分析研究高考试卷,弄清楚高考到底考些什么内容,这样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授一边说着,一边递给学生一张讲义,“你回去以后把这张讲义好好看一看,下个礼拜天再来。”
学生接过讲义一看,只见上面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