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一

2007年,朱玉敏决意复习考博,因此从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辞职。经过半年多的复习准备,她顺利通过厦门大学的入学考试,成为我名下指导的2008级博士生之一。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朱玉敏重新应聘进入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任教,教授汉英翻译这门课。她的毕业论文——《“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的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建构》,即本书,便是她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翻译写作学研究是朱玉敏的硕士导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杨士焯教授独辟蹊径、长期研究的创新成果。该研究丰富发展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为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研究强调译者的目标语写作能力,指出不仅要知道“怎么译”,还要知道“怎么译得好”、“译得妙”。该研究将翻译研究和写作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写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翻译写作学研究毕竟是一种新生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例如,它强调了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翻译写作能力,但是却没有提出具体如何加强,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如何实施。再例如,翻译写作学理论强调了检视在翻译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没有提出具体行之有效的检视方法。此外,还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翻译写作学对翻译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建议,指出了某些课程对学生翻译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是对整体的课程设置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

朱玉敏的《“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的翻译写作学教学模式建构》一书正是对翻译写作学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对翻译写作学研究做出了如下补充: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课堂模式,以翻译写作学理论为依托,弥补翻译写作学教学研究方面的不足,建立与翻译写作学理论相配套的翻译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其次,通过翻译写作学中“感知—运思—表述—检视”翻译写作过程的建立,揭示了阅读、写作及翻译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课堂实验,指出了阅读、翻译、写作三位一体的翻译写作课的可行性,力图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写作课程设置提出可行性建议。再次,语料库、应用程序软件是翻译写作学研究之前较少涉及的方面。本书通过雪人、textpreprocessing、powergrep等软件建立小型语料库,在翻译写作课中充分发挥语料库的授课优势,并将英汉对比知识等应用到翻译写作课堂中,以期提升翻译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且提高学生的翻译写作能力。最后,通过对翻译写作学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完善翻译写作学的理论体系,促进翻译教学的进步、翻译效果的提升,使理论和实践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本书是翻译写作学研究成果在翻译教学方面具体实践应用的结果,它丰富了翻译写作学的理论研究,对翻译写作学研究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作为新生理论,翻译写作学研究今后可以考虑吸收语篇分析和语域理论关于语场、语旨和语式的研究成果,以丰富和改进翻译写作学研究。此外,由于翻译写作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英汉单向翻译,因此今后还可以按照翻译写作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对汉英翻译也进行探索研究。最后,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学生的翻译作业错误及评析如何运用电脑软件和自建语料库来进行分析、归类和统计

希望朱玉敏再接再励,为丰富翻译写作学理论和实践继续努力,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她的下一部力作。

吴建平

谨记于菲律宾大学迪利曼校园

2016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