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致谢

本书是我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所有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吴建平教授/博士。吴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我一步步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没有他颇有见地的建议和极具启发性的点评,本书的完成将更费周折。吴建平教授既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又是颇具父亲般温暖的恩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同事热情的帮助及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使他充满人格魅力。作为他的学生,我受益终身。

其次,我还要感谢另一位恩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杨士焯教授/博士。作为翻译写作学的创始人,杨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建议,给本书撰写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他坦诚的、批判性的建议无疑提升了拙书的学术质量。我还要感谢我的英语启蒙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单继刚教授/博士。作为语言哲学界的知名学者,他通过电子邮件帮我解除我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困惑,对本书撰写给予极大的帮助,可谓诲人不倦。

再者,我要向我的老领导、厦门理工学院魏志成教授致以真诚的感谢。作为领导,他的理解和鼓励帮助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作为汉英对比翻译理论界的知名学者,他的英汉对比翻译理论及有趣的英汉对比教学法给本书启发很大。

同样不忘感谢的,还有我的同事、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余军副教授。感谢他将语料库方面的知识无私地跟我分享,没有他的技术支持,此书一定不完整。感谢我的好友、同事、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吴桂兴副教授/博士;感谢挚友、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玫瑰老师。他们以极大的耐心帮助我审稿挑错。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感谢那些协助我完成书中问卷的老师——莆田学院陈玉珍教授/博士、闽南师范大学张爱珍博士、集美大学刘丽香副教授/博士、厦门理工学院余军副教授、龚雯及李燕芳老师。

感谢我的同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谢君博士。同样具有“博士生”和“新妈妈”两种头衔的我们,在读博期间分享了许多喜怒哀乐,我们相互鼓励,终于修成正果。这一诚挚友谊是我读博期间的另一大收获。这里还要提及我的一群好友——龚雯、郑珺、吴桂兴、刘芬、苏恩、李燕芳、王立、冷华辉、马能海、牛中娟、宋婧婧。读博期间,他们给了我无尽的鼓励及安慰,为我的读博生涯增添许多乐趣。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她们是本书撰写过程中的强大后盾及精神支柱。他们任劳任怨地帮我照顾孩子、包容我的缺点、包揽了原本该我来完成的大量家务活。没有他们的精神和劳力支持,此书出版尚不知时日。

最后的最后,感谢我的爱人在读博期间给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我的甜蜜负担——儿子阮与飞和刚刚出生的女儿阮与凡,他们将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们的到来让我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