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翻译写作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5年10月13日
3.3 翻译写作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翻译写作学创立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运用中国传统的文章学,将翻译学和写作学这两个息息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丰富了当代中国译论。同时,翻译写作学理论理所当然地借鉴了西方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翻译理论,可以说是对中国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翻译实践角度看,翻译写作学是一种本体翻译理论的研究,注重目标语的输出,是对翻译文本研究的回归,它来源于实践又返归实践,是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的结果。翻译写作学强调翻译写作能力的培养,对翻译教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这就顺应了我们在前面章节所呼吁的:翻译研究应回归到以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研究为主,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为辅的道路上来。翻译写作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在翻译过程的目标语表述阶段如何能够产生优秀的译文,在于丰富和发展传统的翻译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由此可见,翻译写作学理论关注的是翻译的本体,关心的内容属于“何为译”、“怎样译”的范畴,它和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翻译写作学正是顺应了这一大回归。另翻译写作学较好地运用了周姬昌(1989)的“感知—运思—表述—检视”基本原理,把写作与翻译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明确了翻译写作新过程,完善翻译写作学的基本建构(杨士焯,2012)。翻译写作学在主要运用写作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也运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来佐证翻译写作学学科建立之可行性,在“感知—运思—表述”之上增加了“检视”这一环节。总之,翻译写作学符合在中国翻译实践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为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为辅的第二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