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

1.4 小结

第二章 翻译写作学创立的背景

2.1 后现代翻译理论时代

2.2 后现代“文化转向”下的危机

2.3 后现代翻译理论与译介学

2.4 呼吁翻译界之回归

第三章 翻译写作学综述

3.1 翻译和写作:翻译写作学的创立

3.2 翻译写作学和翻译教学

3.3 翻译写作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4 翻译写作学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 当前翻译教学之弊端

4.1 当前翻译教学现状

4.2 传统翻译教学中的利与弊

第五章 翻译写作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5.1 翻译写作学——理想翻译课堂的理论依据

5.2 翻译写作学的有待加强之处

5.3 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翻译即写作(创作)且高于写作

5.4 翻译写作课执行的首要步骤——阅读

5.4.1 广泛阅读

5.4.2 目的性阅读

5.5 翻译写作课的必经之路——写作

5.5.1 写作是实践写作技巧、文体知识及模仿原作者风格的需要

5.5.2 翻译写作、写作训练及翻译训练的异同

5.6 翻译写作课的重中之重——检视

第六章 重新建构翻译写作课的课堂模式: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

6.1 翻译写作课堂理论总述阶段:翻译与写作,翻译概念、性质、标准、任务

6.2 翻译写作课堂的感知阶段

6.2.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6.2.2 激发课堂感知教学

6.3 课堂提炼阶段的教学

6.4 同主题仿写、运思、表述阶段

6.5 翻译写作的感知、运思、表述阶段

6.6 翻译写作的检视阶段

6.6.1 学生工作坊式自查

6.6.2 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检视

6.6.3 基于语料库与英汉对比的翻译写作学课堂检视过程

6.6.4 教师对学生翻译过程的动态检视

第七章 翻译写作学的课程设置

7.1 建立“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的翻译写作课堂

7.1.1 阅读、写作、翻译课的现状

7.1.2 “阅读、写作、翻译三位一体”的翻译写作课堂

7.2 翻译写作课的相关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7.2.1 工具书使用课程的缺失

7.2.2 汉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古汉语培养课程的缺失

7.2.3 对语法课程的忽视及授课过程中的问题

7.3 课程设置设想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意义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局限性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