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 教师对学生翻译过程的动态检视
对于译文质量的判断,我们一般只是看重最终译文的产生,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无论通过何种手段,只要能得到精彩的译文,就可算是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但是翻译教学不同于普通的个人翻译,教师除了关注最终译文所存在的问题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翻译的动态过程,因为翻译的过程对于译文的最终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的译文改过很多次依然收效甚微,其原因可能是其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影响了译文的质量。因此,教师除了关注最终译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外,也应该关注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翻译课堂中利用Web Ex录屏软件对学生的整个翻译过程进行全程录制,其中便发现了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少问题。Web Ex软件的使用较为简便,利于学生操作,也利于教师进行审阅。以下便是笔者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6.6.4.1 词典使用的问题
从学生翻译过程来看,不使用词典对学生而言就像是主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使用词典。使用词典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必要途径,也应该是学生翻译能力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网络词典。在笔者展开的问卷调查中,问题11~16即是探索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词典的情况。以下为问卷结果。
1.对在翻译过程中是否使用词典这个问题,所有同学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2.在选择何种词典是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最常用的词典时,449名同学选择网络词典,125名同学选择电子词典,105名同学选择搜索引擎,仅有38名同学选择了纸质词典。
3.学生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网络词典的排名中,处在前两位的是Youdao和Iciba,其他上榜的网络词典如Bing,baidu,dyreye,dict也占了比较大的份额。
4.对于在汉译英时,词典所起到的作用,有434名同学选择“对于不会翻译的原文中词语可以很快找到译文中的对应词”;而在英译汉中,421名同学选择“帮助我理解原文”。
5.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译的单词,通过词典找到了对应词你会立即使用还是分析后使用?”,221名同学选择“不假思索,立即使用,不认识也用”,另有239名同学选择“会仔细分析、认真查阅、确定了才用”。
问卷(见附录2)显示所有同学在翻译过程中都会查阅词典。高效使用词典的能力是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国家教委领导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工具书教学提出了初步要求。1990年的《大纲》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求。2000年,《大纲》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工具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四级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各种英汉词典和部分英英词典。独立解决语言问题和部分知识方面的疑难问题。对八级的要求是能独立使用各类工具书和参考书,有效地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独立从事某些简单课题的研究。”(吴建平,2001)对翻译而言,词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文并给我们提供更好的选择,词典本该是用来帮助我们进行翻译,助我们一臂之力,提高翻译质量的。但是,通过Web Ex获取的学生翻译过程来看,学生的词典使用能力却令人大跌眼镜。词典的使用问题成了制约学生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一大障碍。对于词典使用的几大问题主要有:
第一,完全依赖网络词典,丧失了翻译能动性。
有些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词典,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大段复制到网络词典中进行翻译,而后粘贴成为自己的译文,例如在对2012级英语1班的任小静同学的翻译过程通过视频进行观察后发现全文共9句话,其中有7句是在《有道网络词典》中进行整句翻译的。大部分的整句翻译都是机器翻译,其译文质量可想而知。这种翻译过程不仅对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会有所提升,反而会因为机器翻译的影响对学生的英语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种翻译过程的练习做多了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部分依赖网络词典,查词频率过高。
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对原文中的词汇进行查找,此类翻译效果比整段复制网络词典翻译结果的最终译文效果要好。比如对2012级英语1班陈芳同学的翻译过程通过视频进行观察,发现的她句式结构、译文布局都是自己翻译能力的体现,没有借助任何翻译工具。她的译文句子结构紧凑、衔接手段使用较为得当,整个译文的行文相对比较流畅。她的译文和冗长、拗口、难懂的机器翻译相比还是有相当大区别的。从任小静和陈芳两位同学对此句的翻译便可一目了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美术发展十分活跃的时期,突出地表现为大批中青年画家努力进行艺术上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具有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原文)
Since the 1990s,it was a very active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prominently.It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and middle-aged painters'artistic exploration.Many new ideas and artistic styles of art have sprung up at that time.(任小静译)
It has been an active period in China since 1990's when a lot of young painters tried to explore the art,and many works which have new art value and art style were created.(陈芳译)
任小静的翻译比较机械,从Web Ex录屏内容可以看出,她虽然经过了一番检视修改的过程,但是依然语病颇多。译文的第一句就是中式英语并且冗长啰唆,第二句“It characterized”为病句。总体来说这三句译文忽视了英语重形合的特点,译文松散、不紧凑,关联性较差。
相比之下,陈芳的译文在检视时修改的并不多,然而译文和任小静的相比硬伤较少,从句子结构来讲译文比较简洁、地道,句子结构紧凑,形式整齐,充分发挥了译入语的优势。
虽然陈芳同学的句式结构都出自自己的手笔,但是对词汇在网络词典中的查阅频率过高,比如她在此句的翻译过程中对“20世纪90年代”、“中青年画家”等基本词汇都进行了查阅或是在网络词典中进行确认。笔者认为对此类常用词汇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对网络词典具有一定依赖性、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表现。这种翻译过程对译文谋篇布局这部分翻译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查词频率过高会导致她所存储的词汇语料严重匮乏,从而影响翻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基本句子的谋划还未成型之前便频繁查词,导致频繁穿梭于查词页面和翻译页面,对译文的流畅性有较大影响,比如许新新同学的译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美术发展十分活跃的时期,突出地表现为大批中青年画家努力进行艺术上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具有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原文)
The 1990s is a active time for Chinese arts development.It prominently reflected as follows:a lo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try to explore art;an amount of new ideas and styles about art have arised.(许新新译)
从对此位同学的录屏视频可以看到,她在翻译此句时基本没有运思这一环节,在还没有选定句子结构之前,便开始对“美术”“活跃”“中青年”“探索”等多个词汇进行查阅,对网络词典的不停翻阅导致其基本无暇顾及句式结构的问题,全部采用简单句式,来不及理会如何发挥译入语优势的问题,影响了译文的最终效果。
第三,对所查词汇没有鉴别,选择随意。
对学生来说,网络词典带给他们的最大益处就是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词,这点在针对他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到印证。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查找汉语的对应英语词时会出现多个对应词,这些词通常都是些近义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是在语义上往往还是会有差别的。比如对“虽然顾泽女士不是学美术出身,但她在戏曲方面的经历”这句话的翻译,从许新新的翻译过程视频来看,她对“戏曲”这个词进行了查阅,同时查出了“drama”“opera”等多个近义词,她没有查看释义及例句就随便选择了“drama”一词,然而此词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戏曲,而更适合西方的舞台剧。又如对“她的收藏作品中已有了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一句中“代表性”一词进行查阅时出现了“representative”“typical”两个词,她也随便选择了“typical”一词。其实,这里的“代表性”指的是可以代表她的收藏风格,用“representative”更为恰当,“typical”放在此处并不恰当。
第四,网络词典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不能有效鉴别。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词典以其便捷、信息量充分而备受学生的青睐。网络词典的种类繁多,据调查,网络词典的数量不下百种,且各种词典种类繁多,各类专科词典、俚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应有尽有,这给译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俞剑,1996)。网络词典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网络词典无释例或释例太过简单,不利于学生理解、学习。有些词典只给出对应词,没有任何语境或释义,对学生选词不能提供太大帮助。
以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词典“www.iciba.com”(《词霸》)为例。不正确的例句在此网络词典中随处可见。如果在此网站中搜索“Phnom Penh”一词,网页上就会跳出来很多源自网络的错误例句。例如:“It's leaves are very sharp,like a sword Phnom Penh.(它的叶子十分锐利,好像一把金 边 剑。)”“Phnom Penh,pineapple leaves are sword cough,thirstquenching,the summer heat medicine.(金边菠萝剑的叶子是止咳,解渴,消暑的良药。)”这两个英语的例子便是字对字翻译的结果。两句中的“金边”应该翻译成“golden-edged”,而不是“Phnom Penh”——柬埔寨的首都及最大城市。另外,汉语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也是错误的。“止咳”与“解渴”之间不应用逗号,而是应该用顿号。下面是另外一个例子:“The good life is constantly challenge ourselves,beyond ourselves.(生命的精彩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这个英语句子本身在语法上就是错误的,更谈不上和汉语句子在语义等各方面的对等。
词典向来被奉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求助的权威。但是,这些网络词典中却是陷阱多多、错误百出,对于翻译新手来说恐怕是伤害多于帮助,给翻译老手也会带来诸多麻烦和困扰。还有一些网络词典虽然给出了目标语对等词,但是却缺乏例句,这种对等词其实对做翻译练习的学生帮助作用不大。《译典通》(http://w w w.dreye.com.cn)以及《必应翻译》(http://w w w.bing.com/translator/)是两个典型例子。这两个网络词典只是列出了汉语或者是英语对等词,没有给出任何的例句。很多同学只是从这些对等词中随意选取一个,因此他们的翻译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从问卷结果(见表5.1)来看,在列举最常使用的网络词典这一问题中,没有人列举Lingoes(《灵格斯》)或者“www.thefreedictionary.com”作为他们最常用的词典。实际上,Lingoes(《灵格斯》)为一款词典软件,其内综合了许多权威词典例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2004),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2004),和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of English(2004)等上百部词典,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使用喜好自行下载。除了学习词典,译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需要,下载搭配词典、专科词典等等。学生没有接触到、听说过这一词典软件确实是一大遗憾。
第五,拒绝使用纸质词典,过分依赖学习词典。
不可否认,网络词典飞速发展,其使用率已经远远超过了纸质词典。由问卷可以看出,大约98%的同学将网络词典作为他们翻译过程中最常使用的词典,27%的同学选择了电子词典,仅有8%的同学选择了纸质词典。造成这个结果的一大原因是纸质词典携带不便,查词速度也比较慢。另外,随着语料库的不断发展,网络词典在信息量的存储方面也远远超过纸质词典。2014年4月17日,《牛津英语词典》的主编宣布从2014年起,《牛津英语词典》将不再以纸质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网络词典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不断扩充语料库。(柏资文)但是,在此阶段,锻炼使用纸质词典还是有一些好处的。首先,一些大型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例如CATTI和NAETI只允许查阅纸质词典,而不允许查阅电子词典或者是网络词典。因此,掌握查阅纸质词典的技巧对参加这些考试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有些网络词典查阅不到的信息,仍然需要借助纸质词典。前文中已经提到,词典软件Lingoes(《灵格斯》)内有收录多部纸质词典的内容,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极其珍贵的词典只有纸质版,网络和词典软件并未收录,需要查阅时仍然只能借助纸质词典。
第六,学生对词典的类型不太了解。
他们只知道学习词典,似乎不知道搭配词典,例如The Kenkyu Dictionary of English Collocations(2006),同义词词典如Learners'Thesaurus a Dictionary of Synony ms(2010)等。大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书架上只有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两种词典,而这两种都是学习词典。笔者认为学生应该了解、熟悉不同类别的词典,明白这些词典对翻译的重要作用及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6.6.4.2 翻译过程中的其他问题
查看学生的翻译过程录屏视频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
在对学生翻译过程的视频观察后发现,很多同学不能准确表达很多基本用法。例如对年代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及“从90年代初期开始”,大部分同学都要借助网络词典才能翻译出来,此种常见的时间翻译都搞不清所以然,实在令人担忧。另外,硬伤累累,语病满天飞,基本单词拼不出来。译文中“is showed”“a active period”(许智敏)等基本错误随处可见,时态错乱等低级错误在学生进行检视后也依然大量存在。在英文基本功如此之差的前提下,何谈提高汉英翻译能力?
2.态度不端正,练习目的不明确。
懒惰、浮躁、态度不端正是很多学生目前的常态。大部分同学似乎不是以提高翻译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完成任务能够交差为目标。所以翻译过程对他们来说就是完成苦工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提高、进步的过程。在这种状态下,想要提高翻译能力、提升译文质量是绝对不可能的。
6.6.4.3 运用动态检视结果改进翻译写作教学
以上是通过录屏软件Web Ex对学生的一次课堂练习进行监控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检视,笔者对上课的过程进行了修正、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点:
1.鉴于学生对网络词典的过分依赖,可以考虑在第一轮的“感知—运思—表述”阶段限制学生使用电脑、电子词典等工具。在检视这一环节再放开网络、电子词典等的使用。这样可以强迫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慢慢减轻对网络词典的依赖。另外,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证明:他们自己通过感知、运思后的译文比机器翻译要好得多。这样可以破除他们对网络词典的一味迷信,提升他们对自己翻译能力的自信心。
2.集中讲解一些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例如对年代的翻译,虽然学生最终的译文都没有问题,但是通过监控可以看出学生在年代翻译时普遍都有问题,就可以针对年代翻译进行重点讲解。
3.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翻译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一些翻译方面的竞赛活动,以一些经济利益激发学生对翻译的积极性。
4.最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则是和翻译课息息相关的课程设置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语法知识薄弱,在目前轻语法的时代,学生的语法基本功普遍较差,是否应该在课程设置方面重新重视语法课。词典的使用是和翻译的质量息息相关的,但学生对词典的了解却甚少,使用的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而目前很少有高校开设工具书使用课程,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另外,学生自身的输入过少,导致翻译写作输出质量太差,如何能够在翻译课上将输入和输出同时抓起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一章,笔者将对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重点探讨。
【注释】
[1]http://www.transcn.org/thread-38-1-1.html.